沪剧曾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兴起于上海,因此叫作沪剧。海门与上海隔江相望,语言相近,海门人除了海门山歌,也喜欢哼唱沪剧,轻清柔美的海门话搭上曲调优美的沪剧,别有一番风味。
脍炙人口的《芦荡火种》是沪剧中的经典之作,经过改编润色,由海门老年大学带来的《芦荡火种》,将本来的独唱改成四人表演唱,服装换上了具有江海特色的蓝印花布,轻快嘹亮的曲调从海门阿姨的口里唱出来,虽然带了点海门口音,但也是有模有样。
市老年大学学员 陶美松:我们通过几个人的彩排,表演唱,动作适当夸张点,队形变化点,使得这个场面更加喜气洋洋,更加热热闹闹。
编排这个节目的是年过七旬的王正荣老人,老人原先是一位上海人,1968年跟着老伴来到了海门,安居在这里。喜欢唱沪剧的王正荣,退休之后被海门老年大学聘为戏曲老师,为学员们教授沪剧。原本还担心沪剧班是否能开得起来,报名当天的情景让王正荣大吃一惊。
王正荣:原来是准备开一个班,没准备怎么样,现在估计挺多的了,分两个班还蛮紧的,有一百六、七十个学生。当天的情景让王正荣大吃一惊。
海门人喜欢唱沪剧不亚于海门山歌,《办喜事》、《归国》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沪剧早已经深入海门老百姓心中。而海门山歌在上海也非常受欢迎,近几年,灵动悠扬的海门山歌频频飞进隔江相望的上海,走进上海的学校、社区。今年,海门还将组织两地书画家采风创作交流,举办“江浙沪”山歌戏曲邀请赛等活动,架起两地文化融合交流的桥梁。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徐叶飞:坚持以“接轨上海、融入上海”为重中之重,大力推动我市经典产业麒麟红木、沈绣艺术等“走出去”,以“匠心独具”的海门文化产品,打响“江海文化”品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