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界痛失泰斗。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昨天凌晨1点35分在静安区中心医院去世,享年89岁。杨飞飞晚年注重艺术传承。去年12月,“上海的声音——沪剧宗师王盘声、杨飞飞流派非常演绎”专场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上演,沪剧界的人们告诉记者,看到杨派艺术一派欣欣向荣,老人此生应该是了无遗憾了。

戏比天大:


弄堂内总能听到杨派唱腔

去年12月17日“上海的声音”专场上演当晚,杨飞飞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她清唱了几句,中气虽已不足,但仍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时隔多月之后,上海沪剧院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老人看到沪剧艺术后继有人,她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才唱的,其实当时她的身体已经不太好。”这是杨飞飞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今年春节前,老人便因身体虚弱而住进了医院。

在杨飞飞心里从来是“戏比天大”的。她一生从未放弃在沪剧艺术上的创新和改良。无论是1940年代在《富贵贫贱》开创“迷魂调”,还是1950年代主演《方珍珠》、《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家》、《茶花女》和《为奴隶的母亲》而走向艺术鼎盛,被称为“杨八曲”的年代,杨飞飞都做到每一部新戏都有新意和突破。

为此,她时常曲不离口,一有空便钻到戏里琢磨。泰兴路弄堂里的老邻居至今记得杨飞飞练嗓的情形。为了精益求精,老人有时会对一个唱段反复吟唱,地点就在自家的窗口下。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条弄堂里总是飘逸着原汁原味的杨派唱腔,“杨老师真是一直沉浸在戏里,也因为她是这样钻研,我们也听了几十年的好戏。”一位邻居昨天对本报记者说。

关注传承:


对小辈肯定的多说教的少

杨飞飞将戏迷视为知音,她和戏迷的关系十分融洽。晚年唱不动了,杨飞飞就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沪剧艺术的传承上。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告诉记者,“杨飞飞老师对小辈总是肯定的多,赞扬的多,说教的少,批评的少。”为的就是给他们以鼓励,让他们对沪剧艺术真正产生热爱。

老人对艺术传承的关心,使得她只要看到传统艺术后继有人,都会感到高兴。去年11月,在王汝刚收舒悦、潘前卫和陈靓为徒的仪式上,本报记者也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杨飞飞,由于身体原因,老人不太说话,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身只为沪剧生,留得杨派在人间。”在“上海的声音”专场之后,杨飞飞给戏迷的绝笔中这样写道。杨飞飞是看到自己愿望实现才离开的,所以她与戏迷的告别也是带着微笑的。(记者 郦亮)

(摘自 《上海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