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演唱的基本常识
第一篇
《学习沪剧唱腔的基本方法》
序
朋友们:今天之所以编写这些材料,目的是为了想把我几十年来在业余舞台上生活和实践的体会、再渗于理论的融合,并用文字的形式把它编写成文稿,通俗易懂,谨与大家一起共同来探讨、学习、相互切磋,以达共勉。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喜欢上沪剧、热爱沪剧,使沪剧这朵艳丽的花朵开得更茂盛、更亮丽。(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在这里我想向您道谢了!)
我这里所撰写的这本小册子共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篇是有关唱腔方面的《学习沪剧唱腔的基本方法》;第二篇是有关表演方面的《学习舞台表演的基本要领》。如果说,这些材料能给予各位在学习沪剧唱腔或表演技能时以一些帮助和提高的话,诚然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宽慰和幸福。其实,在我编写这些材料和与大家一起探讨的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给予我自身的一种学习、提高、融化、进步和深华的过程。我们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再加深理解并融于贯通,以求达到共同进步、共同飞跃的目的。本着热爱沪剧事业、陶冶身性、娱乐健身、广交朋友 、谦逊互学之态度,我友善地建议您:
1.学习无止尽;要稳扎、忌急,巧学、勤问、勤练,不求结果如何、但重过程虚心认真。
2.认真学习和正确掌握演唱的基本方法;咬字准、吐字清、气息好、发声正、节奏稳、运腔圆、情绪符。
3.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掌握“字正腔圆,抑扬顿搓,声情并茂”等演唱方法。
4.在掌握了以上的演唱基本方法和技巧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和掌握一些表演方面的基础知识,即:手、眼、身法、步。
好,接下来我首先来讲一些在演唱沪剧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也必须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沪语中的“咬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戏剧界有一句行话,叫做“字正腔圆”。意思就是只有把每一个“字”咬正、唱准了,“腔”也就自然而然地“圆”了,这就是唱戏的最基本要素。通常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说话当中,往往不注意吐字必须清晰的重要性,在说话咬字、吐字时随随便便、含糊不清。我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我们有些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说起话来却有声有色且口齿伶俐,大伙儿都喜欢听这一些人说话,嗳,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一些人在说话时首先注意到了每个字的“咬字”、“吐字”、“发音”等的清晰度,所说之事再加入自己的情感,且注意轻重环节、快慢节奏、绘声绘色、还手舞足蹈地予以形象地表达,这样,使人听来摇头晃脑、看来聚精会神、有滋有味。这就说明了一个基本的理由:那就是任何一件事物,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它回报于你的必然是收获。这里有一个问题我必须要提醒,这是有关学习的规律性的问题;初学者决不能凭着自己的性子来学,切忌有急噪性子和烦躁情绪,要虚心好学,谦虚讨教,细心琢磨,自身感悟,反复练习,不能怕麻烦,不能怕枯燥,不能听不得反面意见,这些是初学者的关键之关键。把话说白了,就是“咬字”是学唱沪剧的基础。
所谓“咬字准”,就是在唱、念中吐字要绝对清晰。我们先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些问题:沪剧《庵堂相会》中的“春二三月草青青”一段唱,唱词中的第二句“百花开放鸟齐鸣”为例,(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沪剧的发音是特定的地方口音,有些词语和字眼无法用汉语拼音来表达说明,只能用“文字谐音”来表达,以便易懂,敬请原谅!)好,我们言归正传。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字眼的发音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不是绝对的)即:“声母”和“韵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头”和“字尾”。唱词中的“鸟”字,它的发音如果用汉语拼音来表达的话就是:“NIAO”,它的声母是“NI”,韵母则是“AO”。如果用文字谐音来表达的话,(这里所指的是沪语发音,只能用“谐音”来表达)声母则是:“尼”,韵母则是“噢”,合起来拉长音读的话则是:“尼噢”。当然,我们在正常阅读的时候决不能这样阅读,这里所指的只是在演唱的时候来解释。我们所说的“字头与字尾”要保持和谐的配合,说的就是在唱每一个字的时候,不能直别别地唱出来,不能唱成“鸟——”,要这样唱:“尼噢——”,而且必须要保持字眼尾音的衡音:“噢——”,这样唱的话,这一个“鸟”字唱出来腔就“圆”了,听起来也就完美了。
当然,有些字眼却不然。你比如说还是这一句唱词的最后两个字“齐鸣”,它们就不能分成“声母”和“韵母”来唱了,只能按照字音直接唱出来,“齐——鸣——”。虽说“齐”和“鸣”这两个字它们也有声、韵母之分,但“齐”的声母是:“Q”,韵母则是:“I”,连起来读的话是:“QI”,写成“谐音”的话,声母是:“起”,韵母是:“亿”,连起来读的话则是:“起亿”。试想一下,如果说把“齐”字唱成“起亿”的话,还象个“齐”字吗?按照这样发音的话,那就是普通话,即按拼音的读法来表达了,那就不是沪剧,是在唱歌了。所以说,具体的字眼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以上只是举了两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是很贴切,也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更不能说是绝对正确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