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解释一下‘沙龙’这个词的意思。偷个懒我‘百度’一下。

沙龙--是意大利语, 原意为大客厅,进入法国后引申为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或学者的聚会。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她出身贵族,因厌倦烦琐粗鄙的宫廷交际,但又不愿意远离社交,于是在家中举办聚会。她的沙龙从1610年起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在她的沙龙里,成员彬彬有礼,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是流言蜚语。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她们才貌双全,机智优雅,被称为 “女才子”。18世纪以后,沙龙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称为革命的温床。 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摘自《百度》)

在十几年前,我接触‘沙龙’形式活动时,不管是文学沙龙,还是各类艺术沙龙,都是选一些有格调的地方办一些有主题的小型聚会,大家在这聚会时讨论一下关于这个行业、领域中发生的一些事,一些新鲜事物。

现在的沪剧沙龙中,形式多半是以‘大家唱’为主,基本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唱,没有对于唱腔或是行业内的各种讨论,所以我认为,客观的说,这种形式的活动不能叫‘沙龙’,应该称之为‘大家唱’。我说这话并不是要拔高‘沙龙’的意思,只在在探讨一种活动形式和内容上的改进。在我们唱的同时是否能加入一些别的内容。我很不喜欢现在的形式,台上的人在唱,台下的人在织绒线、说话,我认为这是对演唱者的不尊重。那么对于听客来说,台上的人如果唱得不好,硬要人家在下面不发声音专注的听,这也不太可能。所以如果是真正爱好者是不会说话或者不听的。当然这取决于爱好的程度,我们不可能勉强来者人人都是很认真、很专注,毕竟有许多人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度去消磨时光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现在大多数的沪剧沙龙应该是‘大家唱’形式,和‘沙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啰啰嗦嗦的写了这些,目的在于想把沙龙办着真正的沙龙,可以集讨论沪剧(包括沪剧的各个方面)、欣赏各种唱腔(可做成专题唱腔欣赏)、相互切磋技艺(包括演和唱、琴师与琴师的相互交流等)为一体的多方面的聚会。我在此抛砖引玉了,当然还有许多方面我没有说全面,比如沙龙的性质、活动的经费等等,还望以下回帖的朋友,保持队形继续讨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