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反例。
我非常喜欢的吕派花旦张咏梅本是苏北人,可她从小喜爱越剧,就学了嵊县话学唱越剧,报考时让上越的老师们眼睛一亮。
昆曲京剧要念韵白苏白,但是上海的好些白领趋之若鹜。不管他们她们原本家乡话是什么(即母语是啥)。不都学来的是一口足以像正宗演员的上段位票友吗。
还有,上海的中国人学英语,那还不是母语呢,说得呱呱叫的人多的是!
上海人现在的普通话好得可以上台演话剧了——以前可不行!以前是一口上海腔国语不及格的。
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氛围。而是喜爱。
还有就是更强大的功利诱惑力。
喜爱了就会不顾一切不怕困难去学习;有明确的功利推动,也就如此。
缺乏功利吸引力缺乏让大家都喜爱的剧目唱段这才是关键所在。
据说上海评弹团的团长秦建国也不是苏州人,而且是半路出家从学苏州话开始学评弹。现在的蒋调好得不得了啊。
那还不是由于评弹艺术的魅力吸引了他!
几曾听说过上海人学苏州话多难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