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讨论为何说沪剧成也海派败也海派?

沪剧成也海派,我在九三年旧写过一篇《沪剧的沿革和兴盛及其与海派文化的渊源》,熟悉上海熟悉沪剧的人都熟悉不在此地炒冷饭。

沪剧败也海派,其原因在于上海滩海汇百川,这才形成海派文化特色。当年促使沪剧兴盛的内外条件已不复存在。

外因是各种新奇的外来文化潮水般地涌入,连得国粹和首席非遗都难以招架。况论其他地方戏?

比如滑稽戏,大家可以看西方和香港的无厘头;比如舞台剧,大家忙着看短平快的话剧,还有妈妈咪呀一类的音乐剧。

京剧在上海推陈出新很努力,所以有精品有新秀有种种吸引眼球的手段,昆曲是复古也是一种号召力。

上海越剧的式微随着袁雪芬的过世已成定局。

所以,识事务者如赵志刚如郑国凤都离开上海前往浙江这个越剧原生地了。

说道原生地,那更是上海沪剧加速走向消亡的由头。沪剧的原生地在上海市区—— 不是说本滩或申曲,现在这地盘越来越小,你叫它怎么繁荣兴盛?

内因则在于沪剧人本身。很少很少创新作品。

除开真拿得出手的新戏比如《胭脂合》《红叶魂》《上海屋檐下》之外,好多剧目不存在回头率。

这种情况单看茅善玉的申请二度梅作品是经典雷雨就可以看出来。

好多一度梅都是新戏甚至是申报演员的首创首演,而雷雨则不是。

换句话说,茅善玉这二十多年来的新戏都不是她能拿来申报二度梅的剧目。

都不够二度梅条件,所以才选择原本的经典演绎。

还好的是沪剧有着众多的民营剧团,远远超越任何其他在上海的剧种。

所以,改制后的沪剧没有了国营剧团事业体制,还有大回转的余地。

不像淮剧那样的在上海出路渺茫——看来淮剧将会和扬剧甬剧锡剧那样终于和上海告别。

不算外地也就是原生地的剧团来上海演出的轰动,只考虑上海淮剧团的处境。

可惜,可惜了!

非常念想梁家兄弟和与他们搭档的年轻旦角!

信手写来的博文贴到网上,不是征文不是论文。

有些这样那样的疏漏残缺以及词不达意并不奇怪。

补充——

沪剧的复古因为家底不厚因为形式上的欠缺,无从与其他剧种哪怕是同为滩簧戏的锡剧姚剧等相比。

一定要抬出来,只会自惭形秽。比如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等等。

珍珠塔跌雪,锡剧王彬彬小王彬彬周东亮演来都是一时之秀,为丁国彬刘正道所不及。而京剧的断桥甚至于演不过天下第一桥的婺剧。孰长孰短,由此可见一斑。

演出这一类戏固然勇气可嘉,然而毕竟正好是扬长避短的反面。

沪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奖获得者陈瑜曾经说过沪剧就是唱新闻。这一句意在突出重点的概括曾经表达了沪剧兴盛时期——包括三四十年代以及十七年甚至于包括到马莉莉的代表作之一屋檐下的白玉兰也即寻娘记——的剧作特色之一。可惜的是这样的特色于今不复存在。

这也就是沪剧说传统,新生代观众对这样的传统兴趣不大;说时尚也老赶不上时尚的现状。

尤其是作为领军的市级剧团,比如现代新戏就没有像县长和老板这样的佳作,也没有像宝山团那样紧跟党走的红叶魂力作。

沪剧作为四面红旗在阶级斗争风潮中现代戏的犀利业已成为历史。

这也就是为何茅善玉是拿既不是沪剧标准传统戏也不是沪剧新创作的雷雨来申梅的道理。

反过来,黄梅戏在传统的挖掘和时代的创新中后来居上,成为地方戏五大剧种之一。

就是同为四面红旗行列的评剧近况也要比沪剧好得多。

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所造成。

上海从满清打开大门以来历来是国内最西方化的城市。趋之若鹜四面八方来寻找人生机遇的新生代又有相当一部分绝对不接受本土文化的滋润。

请注意,热心京昆越剧的白领时尚人物乐意接受的并非上海的本土文化。

因而沪剧的内外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整个团结一致的坚强有力的团队,像上海京剧院那样推出一部部精品培养一批批人才,萎缩的前景实在让人担忧。

最后,还是以雷雨来插上一段作为续篇的结束语——

试想,假如没有洪豆豆王森这样优秀的刚从戏校新毕业的学生,还是原先的周冲(不是说钱思剑不好,也和他无关而是硬派他去演周冲的不妥),这一台雷雨能站得起来吗?

可以说,洪豆豆是近来一批出演四凤的演员中之最佳,毫不过分。她也是满台星座中最亮眼的一颗。

关于这一台申梅大作,以后再叙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