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韵正音探要
沪语是吴语系的一支,专指上海地区方言。1840年以后,上海辟为商埠,各地人群聚居沪上。以广东、宁波、徽州为最众多的客商,以苏北地区,山东为居多的小商小贩,这些方言大量地融入于沪语之中,更有以英语物品名音读沪语的现象。
例:“水门汀”指水泥或混凝土,源自英语cement;“司必灵”指弹簧门锁,源自英语spring lock;“司的克”,指外国手杖,源自英语stick;“麦克麦克”指许多许多,源自英语much。又由于时代的发展,各历史时期的书面语成为戏曲用语和口头用语,使原先概念上的沪语变得丰富多了。
对于沪语的发源地,有过许多说法。有说以南市老城厢为中心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是正宗的上海话,理由是,老城厢是县府所在地;也有说以浦东语音(原川沙南汇地区)为正宗的上海话,理由是,沪剧传统剧目许多语言是用浦东话的。但无论是市区、还是浦东,五十岁以上人群,他们的语音特征依然是清浊、尖团分明。
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雄踞沪上的地方戏曲(沪剧)曲艺(滑稽、上海说唱)虽吸收了不少量的外来语言,特别是滑稽,以其乡谈(各地方言)而见特色,但其唱沪剧曲调时,却仍然保持了沪语方言的特点。学戏之初,师长必嘱之“字正才能腔圆”。然而,如何将字念正,师长只是口授,尚无一本可使演员循音查字及循字索音的韵本教材。师长所传的沪剧韵本,只列字,不列音标,也无法念得正确。
笔者潜心廿余年,对沪语语音作了一些探索,依据传统的沪剧老韵本,重新编辑,以沪音的声、韵母反切法标注,使其成为可循音索字和循字查音的谱本,以逆序排列法成为词组及词汇的专用词典,既有诗词语、书面语,也有口头语及旧时代语汇的工具书,以此见教于广大的同仁及读者。
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论述沪语语音的特点及发音位置、方法。
一、沪音韵母的口腔位置及特点
二、沪音声母的发声方法及特点
三、沪方言的语音特征
四、舞台词语的时代特征和音韵规律
五、普通话硬读沪音的现象及沪语的一字二音
一、沪音韵母的口腔位置及特点
韵母,是字音的根,字音的归宿。声韵母相拼,由韵母来体现每一个具体的字,如果韵母错位,则字的意思全部错了。沪音的韵母,不同于汉语拼音的韵母。汉语拼音的韵母能读成长音,例:奥(诗韵属十三豪)得-衣-奥,相拼成为一个“刁”字。京剧“刁德一”三字能唱散板,而沪音中刁字只能拼成“得奥”---刁,其读法短促。沪音中,23个韵母单独发音时,大部分可至长音。但一旦与声母相拼,都只能读成短促的单音节。行腔时,又可成为长音,此为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沪音韵母中有绝声韵,即“恶、戈、压、厄、越”五韵,由此五韵与声母相拼之字,无论读字、行腔、必得读成绝声字。
1、同中韵:假借汉字“翁”,是唱腔中较难体现的韵。因其在四呼“开齐撮合”中属“撮”,口腔呈小圆形,加以发音位置在鼻腔,故归韵时音量很小。沪剧传统对子戏《同中台会》,以其“同中韵一韵到底”而著名,非名师不敢擅唱。后来,作为学员的必学教材,是为训练要法也。
2、姜阳韵:假借汉字为“樱”,本音不读作普通话“樱花”的“樱”,而读作沪语“樱桃小口”的“樱”。其在四呼中属齐,口腔微开,震荡位置在上腭。传统唱段《绣荷包》中将该音作口语化润腔:“樱依格依樱 -----”,是为沪语特色,也可写作“口杏 ”字。该韵词汇量广,是优选音韵之一。
3、唐郎韵:假借汉字“吭”,其在四呼中属开,口腔大圆,便于行腔,震荡位置在上腭,与姜阳韵属近韵,使用中常常通用,但是不能互换。
例“讲”属唐郎韵,读作“割吭ˇ”,但也有将它读成“割樱ˇ”,成了“梗”字,须知苏北口音中“讲”是读“梗”的。
把唐郎韵的字,错归于姜阳,甚属多见。也许是苏北口音的影响,也有现代青年将此作为一种时髦,在现实生活中错位无关大局,但作为戏曲用语却不可以。但有趣的是,没有把姜阳韵错读成唐郎韵的,这也许是把口腔小的突然放大不易的缘故吧,但二韵确有区别,不可混淆。
4、留球韵:假借汉字“欧”,四呼中属合,发音时口腔渐合,不往外送气,而是往里收气,并顶住了上腭部位,运用不当时送腔很困难,是为窄韵。沪剧《朵朵红云》中陶贞的唱段“长江滚滚向东流,”即取该韵。
5、衣妻韵:假借汉字“衣”,在四呼中属齐,口腔微开,从齿缝中出音,二腮的上部出现紧张感。
6、天仙韵:假借汉字“燕”。在四呼中属齐,口腔微开,向里收气,顶住上腭,舌头悬空在口腔中央,请区别“田”字(天仙韵)与“地”字(衣妻韵),该二韵是为近韵,习惯上可以通用,是指在唱句安排上,而非二韵的字可以互用。
7、8、根青韵:根与青二个字本就是二个韵
根:假借汉字“恩”;
青:假借汉字“因”。
在四呼中同属齐,口腔微开,但发音位置并不一致。“恩”往外送气;“因”往里收气,并顶住上腭。请试唱“根连根,草青青”就知其区别。该韵有很大的词汇量,在传统及现代戏中被大量运用,唯其多用,显得过滥,被戏称为“懒根青”。
9 开台韵:假借汉字“嗳”,四呼中属齐,口腔微开。
10、交消韵:假借汉字“奥”,四呼中属开,口腔小圆。
11、爹妈韵:假借汉字“啊”,四呼中属开,口腔大圆。
三韵的口腔位置,大致相同,送气量是一个比一个大。在行腔时可作很优势的发挥。三韵均有很大的词汇量,是为常用之韵。
12、乌夫韵:假借汉字“乌”,四呼中属合,口腔合拢送气,量很小,是沪音中较难发的音之一。又由于沪剧唱腔中上句扬,下句抑的传统规则,使得下句使用该韵的字显得模糊不清。传统戏《阿必大》一剧中,大部分采用该韵。例“想想苦来算算苦”一句,前半句的“苦”字,用“来”字作虚衬,使得行腔方便。下半句的“苦”字便容易理解。例:“冬天日出黄咕啊咕”一句,也出自同样的手法。例《罗汉钱》中,“骗得人家相信俚格我啊,啊乌啊,啊乌啊”。
此类运腔,采用白描的手法,群众易懂的乡俚俗语,使演员的口腔得以打开,取得比原韵更好的效果。
13、鹃园韵:假借汉字“安”,四呼属撮,口腔小圆,是为窄韵,运用较少。王盘声老师有一著名唱段《一曲相思寄台湾》,词作极有诗意,但观众听了坐不住,流传也少。究其原因,是韵辙的混乱。句子中的“天、间、甜、连”(天仙韵),“湾”(开台韵)“安、穿、岸”(鹃园韵),三韵交叉使用,就出现了难以入耳的效果。其实词作者用了诗韵“十四寒”,如用普通话编成歌曲就非常悦耳。王盘声老师虽处理“安”念成“嗳”(中州韵),但也无法将“穿”念成“猜”,将“岸”念成“呆”,即使三字全处理好也无法解决“天、间、甜、连”四音。可见沪音的韵尾规则还是相当严格的,也符合观众的听觉习惯。
14、知丝韵:假借汉字“丝”,四呼属撮,口腔微开,是从齿缝中发出的音,是为窄韵,词汇量不太丰富。其实该韵仅有“资、次、思、是”四个零声母,较少运用。
15、花蛇韵:假借汉字(喔)。
16、绿秃韵:假借汉字(恶)。
两韵是为近韵,四呼中均属撮,口腔小圆。花蛇韵,可送长音。模拟雄鸡啼叫之声,绿秃韵,则为绝声字,不可送长音。花蛇韵虽可送长音,但音量很小,其词汇量也少。
例如:称霸 往上爬 一只马 被人骂 西瓜 中华 黄沙等等词组,也较难发出更响亮的音
为使这些文字在舞台上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前辈艺人依据《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此书反映了元代北方话的语音,是研究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资料)的体例,将这部分文字进行了转韵,成为能与爹妈韵(啊)合用的文字。
例:霸 念作--北啊ˇ、爬 念作--卜啊ˇ、马 念作--莫啊ˇ、瓜 念作--割乌啊`、华 念作--合乌啊ˇ、沙 念作--思啊`。先辈艺人称之为中州韵。又由于戏曲舞台上出现官场人物、商贾、读书人(书生),使得这一部分两韵字为观众所接受,一般称作“官话”。但在具体读法上,不能象念现代普通话一样发音,而只能是短促的。
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京剧念“沙家浜”三字,铿镪有力,而沪剧是念作沙(思喔`)家(割啊`)浜(北樱`),全部是去声字。
并不所有花蛇韵都可作中州音处理的。例:臂膊、琵琶、劳模、芝麻、坟墓、临摹、鱼虾、黄包车、浓茶、反射等等,仍只能作花蛇韵处理。
绿秃韵,则必须遵循前辈艺人约定俗成的逢人必收的原则,也符合几百年来沪上语音的习惯。这类文字的有机排列、重叠、重复、则巧妙地成为青年演员练习口齿的教材。
例:上海说唱中的“吃菱肉,剥菱壳,菱壳甩勒北壁角;勿吃菱肉勿必剥菱壳,菱壳勿必甩勒北壁角。”
例:沪剧《黄浦怒潮》中姜阿六念的数板:“姓姜名叫阿六,早在上电工作,一家大小六口,穷得每日吃粥。记得三月廿六,请我新亚吃茶,拨我支票一张,还有铁屑一把,去做破坏工作,支票想拿勿拿。”
例:沪剧传统戏《借红纱》中张阿福的唱段:“张阿福,弄勿落,今朝问侬借红纱。人家在田里捉棉花,侬在吃凉茶、剥枇杷,借勿着洋钿答答哭。”
(注:带“• ”是绿秃韵或其他绝声字,带“-”的是花蛇韵)
这种交替使用的方法,为观众所接受(因为是近韵)。这类韵,多用于反面人物或喜剧人物。有经验的戏曲作词者,在选韵时,必得考虑人物的时代特征和词汇量的多寡。选韵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到选择曲牌的成功与否,是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17、铁屑韵: 假借汉字(弋)。 18、塔杀韵: 假借汉字(压)。
19、勿孛韵: 假借汉字(厄)。 20、散韵之一:假借汉字(越)。
该四韵均为绝声字,在四呼中,“弋、厄、越,”均属齐,发音时气量往里收,音量短促而轻。如出现在唱句的末尾,则必须收往、停顿。四韵中唯“塔杀韵”四呼中属开,口腔中圆。因其与爹妈韵相近,在唱句中,如需行腔,则需要借用他字进行转换才能行腔。例:传统戏《顾鼎臣》唱句:“远望昆山聚宝塔--啊”;例:“三尺利剑将你杀啦。”是为借词转韵运腔的例子。
21、巨虚韵:假借汉字(俞)。四呼中属合,上下齿并齐,从牙齿中缝出音。本韵属窄韵,很少运用。
22、散韵之二:假借汉字(儿),四呼中属开,即通常所说的儿化音。沪语中虽词汇量不多,但经常运用的就有:孩儿我••••••、男儿当••••••、忠言逆耳、二十年来••••••、心有余而••••••等。
23、散韵之三:假借汉字(忤),四呼中属合,仅鼻音。但沪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有:姆妈、唔没、三五成群、鱼腥虾蟹、忤逆不孝、囡圄小姐等等。
初学艺时,得一手抄沪语韵本,开列为十八个半韵辙。如下:
同中 姜阳 唐郎 衣妻 留球 天仙 根青 交消 乌夫 开台 鹃园 爹妈 知丝 花蛇 绿秃 铁屑 塔杀 百尺 半韵
学时百思不得其解,何为称半韵,教师说前辈所传,没有具体说明。仔细分析后发现,其中“塔杀”与“百尺”乃同韵,没有必要分开。而所列半韵,乃是“巨虚、勿孛”,散韵中的“越、儿、忤”等韵,相互之间无共同之处,列在一起既不能通读,又要贻误初学者。
兹将本人编制的沪语韵母表开列如下,试比较。
沪韵正音(三)
沪 音 韵 母 表
序 属 韵 假 借 汉 字 四 呼 关 系 口 腔 位 置
1 同中 翁 撮 口腔小圆,成“嘟”状
2 姜阳 樱 齐 口腔微开,上下齿分开
3 唐郎 吭 开 口腔大园,上下齿分开
4 衣妻 衣 齐 口腔微开,上下齿并齐
5 留球 欧 合 口腔渐合,上下齿微分
6 天仙 燕 齐 口腔微开,上下齿微分
7 根青 恩 齐 口腔微开,上下齿微分
8 因 齐 口腔微开,上下齿微分
9 开台 嗳 齐 口腔微开
10 交消 奥 开 口腔小园
11 爹妈 啊 开 口腔大园
12 乌夫 乌 合 口腔、上下齿合拢
13 鹃园 安 撮 口腔小园,成“嘟”状
14 知丝 丝 撮 口腔微开,齿缝中出音
15 花蛇 喔 撮 口腔小园,成“嘟”状
16 绿秃 恶 撮 口腔小园,成“嘟”状
17 铁屑 弋 齐 口腔微开
18 塔杀 压 开 口腔大园
19 勿孛 厄 齐 口腔微开
20 散韵 越 齐 口腔微开
21 巨虚 俞 合 口腔合拢
22 散韵 儿 开 口腔中圆,卷舌
23 散韵 忤 合 口腔合拢,鼻音
明了了沪音韵辙的口腔位置及特点,还必须懂得它的使用规则:
1、句子无论长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押韵,首句押韵更好。
2、三句式,则二、三句押韵。
例:《庵堂相会》
不提表妹象,瞎子看书直扌枭(希衣奥`)过,
提起表妹金秀英。
心里象,黄浦江潮水浪翻腾。(根青韵)
例:《罗汉钱》
不要性急不要慌,
还有你家叔叔张木匠,
等他回来再商量,再商量。(姜阳韵)
3、整段唱腔不能转韵,对唱尽可能不转韵。
二、沪音声母的发声方法及特点
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笠翁)说道:“然于开口学曲之初,先能净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然后使工腔板,此回天大力,无异点铁成金”。
其中齿颊二字,十分重要,俗语称“咬字”,咬清字头,吐明字腹,归准字尾(韵),才能腔圆,凡上口唱的文字,无一能例外。道白亦然如此。沪韵声母,尤为复杂,叙述如下:
沪 音 声 母 分 类
名 称 数 量 假 借 汉 字
清声母 11个 甲组:北、扑、莫。 乙组:福。
丙组:得、脱、讷、勒。 丁组:割、刻、喝。
浊声母 10个 卜、父、特、尼、搿、合、杌、奇、衣、乌。
清团声母 3个 鸡、欺、希。
清尖声母 6个 挤、妻、西、资、次、思。
浊尖声母 2个 齐、是。
A、清声母:在唇、齿、喉、舌等部位发出爆破音,均发音清晰、短促。共计11个辅音。
甲组:计三个辅音:
假借汉字“北” 假借汉字“扑” 假借汉字“莫”
这三个声母,五音中属唇音,都是上下唇爆破发出的音。
例:这三个声母与交消韵的“奥”相拼。
(北奥ˇ)--保 (扑奥ˇ)--炮 (莫奥ˇ)--茅
例,与根青韵的“恩”相拼。
(北恩ˇ)--本 (扑恩`)--喷 (莫恩") --门
乙组:计一个辅音。假借汉字“福”。
五音中属齿音与唇音的关系,是上齿与下唇爆破发出的音。
例:与留球韵的“欧”相拼。 (福欧ˇ)--否
例:与根青韵的“恩”相拼。 (福恩ˇ)--奋
丙组:计四个辅音。
假借汉字“得”。 假借汉字“脱”。
假借汉字“讷”。 假借汉字“勒”。
五音中属舌音与齿音的关系,是舌尖与上齿里部爆破发出的音。
例,与同中韵的“翁”相拼。
(得翁`) --东 (脱翁ˇ)--痛
(讷翁ˇ)--侬 (勒翁ˇ)--龙
丁组:计三个辅音。
假借汉字“割” 假借汉字“刻” 假借汉字“喝”。
五音中属喉音,是在喉部震荡发出的音。
例,与爹妈韵“啊”相拼。
(割啊`) --加 (刻啊`) --卡 (喝啊`) --哈
清音是辅音的一类,纯粹由气流受阻构成,不振动声带,不带乐音。上述11个清声母,不包括清尖、清团声母在内,如此分类,是为叙述时条理清晰。清尖、清团声母在原理上也属于清声母一类的。
B、浊声母:是辅音的一类,发音时,除气流受阻外,同时振动声带而发出乐音,区别于清声母,也可认为是清声母派出衍变而来的一个辅音。共计十个浊声母。
1、假借汉字“卜”,五音属唇音,上下唇爆破,并振动声带,是从 “北”派生而来的。在沪语中,这二个辅音所组成的字绝然不同。
例:姜阳韵(樱) (卜樱ˇ)--彭 区别于 (北樱`) --浜
根青韵(恩) (卜恩ˇ)--笨 区别于 (北恩ˇ)--本
(因) (卜因ˇ)--瓶 区别于 (北因ˇ)--丙
开台韵(嗳) (卜嗳ˇ)--办 区别于 (北嗳`) --班
注意:在区分读音时,不能与普通话语音混淆。在具体读音时,请仔细地辨别清、浊之间不同的发声位置。
2、假借汉字“父”,五音上是齿音与唇音的关系,发音时,上齿与下唇磨擦,振动声带,向外送气,但齿与唇不分离,与发“福”音有本质区别。这是从“福”派生出来的辅音。
例:同中韵(翁) (父翁ˇ)--冯 区别于(福翁`) --封
衣妻韵(衣) (父衣ˇ)--肥 区别与(福衣`) --非
交消韵(奥) (父奥") --勿要(沪音勿要二字快读之音)
区别与(福奥ˇ)--勿要(苏州语音)
3、假借汉字“特”,五音位置在舌尖与上齿内部爆破,是从清声母“得”派生出来的浊声母,需振动声带。
例:同中韵(翁) (特翁ˇ)--动 区别于(得翁`) --东
衣妻韵(衣) (特衣ˇ)--提 区别与(得衣ˇ)--帝
塔杀韵(压) (特压) --踏 区别与(得压) --答
4、假借汉字“尼”,是从“讷”派生出来的浊声母。五音位置主要在腮部震荡,加上声带的震动,口腔并不打开。
例:同中韵(翁) (尼翁ˇ)--绒 区别于(讷翁ˇ)--侬
天仙韵(燕) (尼燕ˇ)--年 区别于(讷燕`) --你
鹃园韵(安) (尼安ˇ)--软 区别于(讷安ˇ)--男
5、假借汉字“搿”。 搿字为吴方言字,二手合抱之意。是从“割“派生出来的浊声母。五音位置在喉部,振动声带并带出乐音。
例:同中韵(翁) (搿翁ˇ)--共 区别于(割翁`) --公
爹妈韵(啊) (搿啊ˇ)--茄 区别于(割啊`) --加
交消韵(奥) (搿奥ˇ)--搞 区别于(割奥`) --高
6、假借汉字“合”
7、假借汉字“杌”,这二个浊声母均是从 “喝”派生出来的,五音位置均在喉部振动声带,并带出乐音,发音时,口腔打开。
例:姜阳韵(樱)(合樱ˇ)--杏 (杌樱ˇ)--硬 区别于(喝樱`) --夯
流球韵(欧)(合欧ˇ)--厚 (杌欧ˇ)--偶 区别于(喝欧ˇ)--吼
交消韵(奥)(合奥ˇ)--号 (杌奥ˇ)--傲 区别于(喝奥ˇ)--好
8、假借汉字“奇”,是从“鸡”派生出来的浊声母。五音位置在腮部,声带振动,带出乐音。
例:同中韵(翁) (奇翁ˇ)--穷 区别于(鸡翁`) --军
姜阳韵(樱) (奇樱ˇ)--强 区别于(鸡樱`) --僵
交消韵(奥) (奇奥ˇ)--桥 区别于(鸡奥ˇ)--叫
9、假借汉字“衣”,五音部位的喉部声带振动。
例:同中韵(翁) (衣翁ˇ)--雄
姜阳韵(樱) (衣樱ˇ)--羊
流球韵(欧) (衣欧ˇ)--油
10、假借汉字“乌”,五音部位在腮部,声带振动。
例:姜阳韵(樱) (乌樱ˇ)--横
唐郎韵(吭) (乌吭ˇ)--黄
浊声母与清声母的区别已明了,在戏曲(沪剧)中,具体唱词的运腔,涉及到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口腔位置及打开程度,是为专业及业余演唱者需关注的问题。
C、清团声母,计3个辅音,团声母是区别于尖声母而言,旧称团声母为“牙音”,其实是指发音位置在牙邦部,即腮部。
1、假借汉字“鸡”,它比浊声母“奇”的发音来得清晰,没有声带的振动,它发音的口腔位置在二边的腮部,口腔不打开。
例: 铁屑韵(弋) (鸡弋)--激
塔杀韵(压) (鸡压)--脚
散韵 (越) (鸡越)--决
2、假借汉字“欺”,它比发“鸡”音送气量要大,气流中齿缝中出,口腔位置也在腮部。
例: 铁屑韵(弋) (欺弋)--吃
塔杀韵(压) (欺压)--却
散韵 (越) (欺越)--确
3、假借汉字“希”,它比发“欺”音送气量再大一点,气流也从齿缝中出,口腔位置也在腮部。
例: 铁屑韵(弋) (希弋)--歇
巨虚韵(俞) (希俞)--许
散韵 (越) (希越)--血
D、清尖声母,计6个辅音,尖声母乃区别于团声母而言,旧称尖声母为“齿音”,因它的发生位置是双唇张开,由舌尖与上下齿轻轻合拢后的撞击所发出的音,它比一般清声母更清晰,带有金属声,而清尖声母又区别于浊尖声母。清尖声母不振动声带,浊尖声母则有喉音。尖团分明的意义在于它们各自拼读了不同的字音,如混淆,则意思全部错了。例:精--金,清--轻,秀--朽,先--显等文字如不能区读,观众听了不知所云。
手头有一本《简明吴方言词典》1986年5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沪语中享有特色的尖声字,全部改作团声字,无疑是一大遗憾,当然也包括苏州语音、无锡语音中带有尖声母的字音,一笔勾销了。现代社会口头语交流,倒也无所谓,却苦了演员,无处查索正音,只得靠师长口授,如有误传,即以讹传讹也。
1、假借汉字“挤”,这发音的特征,也真象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他区别于清团声母“鸡”。是“鸡”音的派生音。
例:姜阳韵(樱) (挤樱ˇ)--奖 区别于(鸡樱`) --僵
流球韵(欧) (挤欧ˇ)--酒 区别于(鸡欧ˇ)--九
交消韵(奥) (挤奥`) --焦 区别于(鸡奥`) --骄
2、假借汉字“妻”。该音的送气量明显比“挤”音大,而且有喷出来的感觉,口腔位置与“挤”相同,它区别于清团声母“欺”。是“欺”音的派生音。
例:姜阳韵(樱) (妻樱`) --枪 区别于(欺樱`) --腔
根青韵(因) (妻因`) --青 区别于(欺因`) --轻
巨虚韵(俞) (妻俞ˇ)--取 区别于(欺俞ˇ)--去
例:“金丝鸟”一曲中,有一句“想当初,栖山岭,迎风喜雨”中的“栖”字,是本声母的原音,许多学唱者唱成“欺山岭”,“彐山岭”,“西山岭”,“切山岭”等等,都是不正确的读音。
3、,假借汉字“西”,该音的口腔位置与“挤”、“妻”相同,但送气量又明显要大。它区别与清团声母“希”。是“希”音的派生音。
例:姜阳韵(樱) (西樱ˇ)--想 区别于(希樱ˇ)--响
根青韵(因) (西因`) --新 区别于(希因`) --兴
交消韵(奥) (西奥ˇ)--小 区别于(希奥ˇ)--孝
衣妻韵(衣) (西衣ˇ)--死 区别于(希衣ˇ)--喜
曾听有人在婚宴上将“办喜事的门道,我略知一二分”一句,唱成“办死事……”,你看,大向径庭,令人啼笑皆非。
4、假借汉字“资”。
5、假借汉字“次”。
6、假借汉字“思”。
这三个清尖声母,发音位置与上述清尖声母相同,但送气量明显地要小,在与韵母知思韵相拼时,便成为零声母,但与其他韵母相拼则不然。
例:同中韵(翁) (资翁`) --中 (次翁`) --冲
(思翁`) --松
姜阳韵(樱) (资樱ˇ)--账 (次樱ˇ)--厂
(思樱ˇ)--省
鹃园韵(安) (资安ˇ)--转 (次安`) --穿
(思安`) --酸
E、浊尖声母,计二个辅音,浊尖声母区别于清尖声母,该声母发音时振动声带。
1、假借汉字“齐”,是从浊声母“奇”派生出来的辅音,其发声位置与“挤”相似,只是多了喉音。它与“奇”有明显区别。
例: 姜阳韵(樱) (齐樱ˇ)--祥 区别于(奇樱ˇ)--强
流球韵(欧) (齐欧ˇ)--囚 区别于(奇欧ˇ)--球
交消韵(奥) (齐奥ˇ)--巢 区别于(奇奥ˇ)--桥
2、假借汉字“是”,该声母是从“思”派生出来的辅音,其发声位置与“齐”相似。
请注意它与声母“思”的区别。
例:同中韵(翁) (是翁ˇ)--从 区别于(思翁`) --松
唐郎韵(吭) (是吭ˇ)--尚 区别于(思吭`) --桑
鹃园韵(安) (是安ˇ)--船 区别于(思安`) --酸
即使从零声母的角度看,(思`)--诗, (是ˇ)--词,二者的区别清晰无疑。
至此,声母的分类、区别已叙述完毕,那么,如何正确地读准声、韵母,掌握好口腔位置,净其齿颊。使每个字出口之际,字字分明,使观众入耳之时,便能辨别,便须正确掌握反切法。
见沪音声母表。
沪韵正音(四)
沪音声母表
声母分类 假借汉字 五 音 关 系 震 荡 部 位
清声母
11个 北 唇音 上下唇爆破音
扑 唇音 上下唇爆破音
莫 唇音 上下唇爆破音
福 上齿与下唇 上齿与下唇爆破音
得 上齿与舌尖 舌头与上齿里部爆破音
脱 上齿与舌尖 舌头与上齿里部爆破音
讷 上齿与舌尖 舌头与上齿里部爆破音
勒 上齿与舌尖 舌头与上齿里部爆破音
割 喉音 后上颌震荡
刻 喉音 后上颌震荡
喝 喉音 后上颌震荡
浊声母
10个 卜 唇音 上下唇爆破,有喉音
父 上齿与下唇 上齿下唇磨擦,有喉音
特 上齿与舌尖 舌尖于上齿里部爆破,有喉音
尼 腮音 腮部震荡,有喉音
搿 喉音 喉部震荡
合 喉音 喉部震荡
杌 喉音 喉部震荡
奇 腮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衣 腮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乌 腮音 唇缝合拢,腮部震荡
清团声母
3个 鸡 腮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欺 腮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希 腮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清尖声母
6个 挤 齿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妻 齿音 双齿并齐,腮部震荡
西 齿音 双齿并齐,齿缝出音
资 齿音 双齿并齐,齿缝出音
次 齿音 双齿并齐,齿缝出音
思 齿音 双齿并齐,齿缝出音
浊尖声母
2个 齐 齿音 双齿并齐,齿缝出音,有喉音
是 齿音 双齿并齐,齿缝出音,有喉音
沪韵正音(五)
三、沪 方 言 的 语 音 特 征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必须借助声音,才能表达,语言是同意义紧密结合着的。每种语言的语音成份及其结构方式,都有系统性和一定的特点。传统的反切法,以二字拼切一字,上一个字,即声母的代表字(假借汉字)。下一个字,即韵母的代表字。(假借汉字)俗称字头字尾,二者相拼切,即读成所需之字的音。沪音的反切法并不类同于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江湖切口,它的声母或韵母都只有一个音节并且是短促的,而反切成的每一个具体的字,也只有一个音节。
例:沪音反切(割翁`)相切,为“公”。此公字,也只一个音节,它的一般读法是短促的。而汉语拼音为gong,则可读成长音。这是相近的例子。
例:沪音反切(北压)相切,为“伯”,沪语称“伯伯”,为二个相同的短促单音节。而汉语拼音为bo,则可读成长音。(见沪音反切表)。
相声艺术大师候宝林有一名段,描述上海街头妇女相见时那种简洁明快的语音特征,它不似北方语言那种四平八稳,抑扬顿挫的感觉,而是一种跳跃式的,一字一音,清浊、尖团分明,类似打击乐器中铃铛敲击的声音,上海方言称之为“精铃张冷”的感觉。(此四字为沪音中有音无字的特殊现象)
在戏曲(沪剧)舞台上,台词虽经过特殊处理,但它仍是简洁明快的,不似越剧花旦那种委婉动人,也不似京剧花面那种铿锵有力。而是一种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村民、市民口语式的语言。
例:(1)必大(特乌)啊,乖囡啊,侬婶娘勒阿(合啊)里啊?说我婆阿(合压)妈来迎接伊哒!《阿必大》
例:(2)佬佬,我拿(讷喔)侬好有一比,比啥?比侬象狐坎袍子上多仔一个白虱。把我比作无骨之虫?侬来问我借铜钿,真象吃我格心血啊!《借黄糠》
例:(3)侍萍,是侬呀!侬来做啥。不是我要来,是命,是不公平的命要我来见侬。三十(思厄)年了,侬仍(是恩)旧要奔上门来。《雷雨》
沪剧在其滩簧时期(1880年以后),多表现农村,乡镇人物,其语言多为耳熟能详的乡俚俗语,以浦东语汇为多见,即东乡调。另有西乡调(在今松江、嘉定、青浦一带)已失传。代表剧目有:《阿必大》、《卖红菱》、《庵堂相会》、《借黄糠》等。在其申曲时期(1920年以后)多表演西装旗袍戏,其语言为上海小市民所熟悉,例《碧落黄泉》、《恨海难填》等。由于旧上海市区众多方言混杂,沪剧也受其影响,较著名的例子是:“玉茹印象侬阿(合樱)忘记”。一句,该阿(合樱)有音无字,是苏州方言,改作书面语乃是:“可记得”或“是不是还记得”之意。
虽然沪剧也演过许多《弹词戏》,如《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等,终不能流传。除了在表演程式上不敌京、越、锡、淮等剧种,很大原因在语言上也是一大难关。其韵味远不如其他剧种动听。
例:沪剧《庵堂相会》中,丫头红云称主人叫小姐(挤啊),是沪语。而男主角陈宰庭称金秀英则为小姐(挤衣)是为中州音。
解放以后排演了众多的现代剧目,例:《芦荡火种》、《红灯记》、《黄浦怒潮》、《史红梅》等等,其语言的发展又向书面语、新词、新语及中州韵靠拢。(下章详述)
沪音的读音方法为短促的单音节,但仍有许多文字能用长音来表达。
1、语气助词:
例:喔唷!婶娘啊! 侬快点呀! 要死快拉哉~ 开船喽~
侬好拉口伐 ! 难道一辈子勿要回娘家吗? 格是还有我婆阿妈拉哩!
2、人称代词:
例:难道你…… 倒叫我…… 我看他……
3、指示代词
例:这…… 这可如何是好呀!(书面语)“这”字在(知厄)与(知欧)
之间发音,是为中州音
格叫我哪能办拉加?!(浦东语汇)
那,那-里-逃!(书面语)
格侬逃勿脱拉哒!(浦东语汇)
4、人物称谓:
例: 妈妈! 爸爸! 奶奶~!(讷嗳) 爷爷!(衣啊) 姐姐!(挤衣) 少爷! 老爷! 老相公啊! 先生!(思樱) 太太!(脱啊)
爹爹!(得衣啊) 兄弟! 婶娘! 婆阿妈!
5、人物名字:
例: 小郎! 若兰! 秀姑! 邓大人!
6、特殊台词:
例:冤枉! 请讲(鸡樱)来! 乡亲们! 同胞们!
红石村? 把伤吊……出来! 报仇!
7、口号型台词:
例:冲啊! 解放全中国! 罢(卜喔)工!
以上仍有众多的绝声字(凡带点的即是),在语读时,仍要短促停顿,或收住后再送。
以上则为道白中须遵循的规则。
“调平仄、别阴阳、学歌之首务也”“世间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头,所谓出口者是也;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尾,所谓收音者是也。尾后又有余音,收煞此字,方能了局。”“字头、字尾及余音,皆为慢曲而设,一字一板或一字数板者,皆不可无。其快板曲,止有正音,不及头尾”。(李笠翁“闲情偶寄”)
沪音一般读法是短促停顿的单音节。在其唱腔中,则各有区别。在慢板、一字一板及一字数板的曲牌中,需遵循每个字的头、腹、尾的咬字吐音规则:
例:皎皎(鸡衣奥)明(莫衣因)月(衣越)厄--(此处“月”字,一字二音,一为(衣恶)是绝声字,一为(衣越)较前者宽松些,但须停顿后再送腔) 《樱花》
例:只见大小百家完全在勒(近似说白)床(是吭)上(勒吭)睡(是安) 《刘志远敲更》
例:六月荷花(喝喔)啊,结莲(勒燕)心(西衣因),此处“花”字,口腔较小,为撮音,故假开口“啊”,便于送腔。 《卖红菱》
大部分的小调,多是一板二字,一板三字或一板四字,故在演唱时,止有正音,即单音节字。
例:正•月 里来 是新春,家家 户户 点红 灯。别人家 夫妻 团圆 聚, 我家 丈夫去 筑长• 城 。 《孟姜女过关》
例:正•月十五•放花灯,洒啦啦仔哟 嗳嗳哟,红旗飘扬,洒啦啦仔
冷打,洒啦啦仔 冷打,冷里冷打 洒啦啦仔哟 喂喂哟,梅花开放 喜气洋 洋,红男 绿女• 齐集灯场,场呀依么场
沪剧唱腔中的一字流水,赋子板,其唱法止有正音,亦即单音节。
例:长江滚滚向东流,波浪滔滔永不休,革命好似长江水,后浪推着前浪走,你的话中又有话,你的心意我领受,梅青为了把真理追求,跋山涉水、四处奔走,含辛茹苦,艰难忍受,献出生命,永垂不朽,梅青前浪我后浪,我陶贞永远--,跟党走--《朵朵红云》
这里的四字句式运用跺板的唱法,字字铿锵,吐字清晰。淮剧有此跺板:“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例:家住扬州扬家村,我名三字扬桂英。
丈夫是个种田汉,夫妻勤恳过光阴。《星星之火》
谈判应该讲道理,为何有理你不依。
我们罢工到现在,你们还是心不死。《史红梅》
黄浦江边看龙船,五色龙舟在水面上蹿。
青龙是盘旋绕阵,绿龙象碧玉一团在中间。《庵堂相会》
出灯出仔一个月,呒没功夫上侬门。
今年已经来勿及,待等明年交三春,一定陪侬去看灯。
《徐阿曾出灯》
赋子板是口语化非常强的唱腔,它的句子很少修饰。大段的叙述娓娓道来,一字一音,声声入耳。
资深的戏剧评论家褚元仿先生对此现象曾评说:“沪剧的水词(口语化唱词)是一大特色,但不宜过滥。具体运用在什么人物身上,需慎重处理。沪剧最优秀的水词是:‘春二三月草青青,百花开放鸟齐鸣,蝴蝶高飞成双对,蜜蜂成群采花蕊’四句。一听就懂,且工整,有意境”。
作为上海地方戏剧(曲)的沪剧,滑稽,上海说唱虽能远赴香港等地演出,但其流传的基本范围却仍是江浙二省的部分地区,原因还是口语化问题,除了专业工作者,业余爱好者外,能认真地用沪语说话的人群,已是不多,原因是众多语言的交叉,使得沪语“不正宗”了,但如果专业工作者也使用不正确,则会一代一代贻误,并最终在戏曲舞台上失去了沪语特色。
四、舞台词语的时代特征和音韵规律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每一新的历史时期,总会涌现出该时代特征的新词、新语及新的流行语。作为戏曲,为了表现新时代的人物、故事,必将不断地吸收这些新词、新语,也包括新的流行语来体现时代特征。
纵观沪语的变异,主要经过了:①白读时期。以方言、土语、俚语、俗语为主要对话、唱句。②半文读、半白读时期。摈弃了冷僻的土语,由文人雅士对唱句的修饰造成了戏曲舞台上格律化的唱句,以及适合书生、官僚、商贾等角色的道白。③现时代的文词、语句时期。少了格律化及文雅的语句。土语成为某一特定角色的唱词道白。成了“乡下人、反派人物”等的专用语言、词汇。
1、白读时期:
在沪剧历史上则体现在“田头山歌”时期,约在1736年以来(清•乾隆年间)。主要地区在上海周围的农村,以浦东、青浦、嘉定等地为最。其语言特征为农民耳熟能详的口语。
例:“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白米饭好吃田难里格种呀,鲜鱼汤好吃网难扳”。(这里指的网,不是渔船上撒的网,而是一种四角方网,沪语叫罾[知恩`],用这种网捉鱼,叫扳罾) 《四头句山歌》
例:“正月梅花是新春,浪浪六尺莲花落,二月杏花出墙门,莲呀莲花落”。 《莲花落》
例: 民间姑娘出嫁时,母亲为女儿唱的“十教训”:“娘教训,囡要听,新做媳妇事事要当心,别人家粥饭真难吃,不比在娘家早目困 晚起身。宝贝姑娘与小叔,公婆看见最称心,铜杓铲刀轻轻放,尤不可激气掼家生。”《沪谚外编》
例: 造房上梁要唱“上梁山歌”。例:“时辰正,正时辰,请出金梁对喜神,新造房子朝南开,门前摆起鲁班台”。“抛梁馒头抛得开,好比青龙游四海,抛梁馒头抛得高,王母娘娘献蟠桃”。《沪谚外编》
例: 人过世后每逢七天,要唱“哭七七”。“头七到来哭哀哀,手拿红被盖上来,风吹红被四角动,好象我郎活转来”。一直唱到七七四十九天。诉尽寡妇的苦楚。《沪谚外编》
山歌的种类很多,例:摇船山歌、踏车山歌(踏水车)、打夯山歌、问答山歌、顺口溜、唱道情、花名宝卷(佛教劝人为善的歌词)等等。
词句的通俗,易懂,白描式的语句,其最大特点是合辙押韵,唱者朗朗上口,听者丝丝入耳。口齿伶俐聪慧者,以此谋生,酒肉饭不愁,亦为生计之一。
将民间的土俚俗语融入戏词,以增强戏剧效果,增加人物的色彩,有许多词汇现在舞台还在使用。
例:
△ 曰高三丈哒,啥还勿曾落哩?(太阳已升得很高,你怎么还不起床)
△ 外头雷响霍险,我是勿去格!(外面打雷、闪电,我不愿出去)
△ 阵头雨好过,麻花雨难熬。(这是双关语,隐喻:宁可受一点罪,不愿有人天天找麻烦)
△ 迭个是啥河荡?侬那能呒没算计格!(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不分清是非黑白)
△ 亻那 二家头做啥,象格斗鸡能?(你二人吵什么,象斗鸡)
△ 蟛蜞落勒芥菜上,叫勿上勿落。(喻某人做事陷入尴尬境地)
△ 看趟把郎中,吃张把单方,毛病会好格。(郎中、走江湖医生。单方,民间流行的土药方)
△ 明朝是好日脚,拨脱仔吧。(明天是好日子,女儿嫁了吧)
这一类词,在传统折子戏《阿必大》巧斗雌老虎一节使用得尤为生动。但现时的青年、儿童,如果不是生活在上海人(家属中有上海口语的)家里,对此不会太感兴趣,这是时代的差异。这些孩子往往对一个词语追根寻底,问为什么这样说。大人也很难回答。所以,传统沪剧的演出,缺乏青年一代观众,主要是口语的问题,并不象有些人认为是戏的节奏问题。听不懂才是主要的。
2、半文读、半白读时期。
这时期分前(滩簧、本滩时期)、后(申曲时期)二段。
A、滩簧、本滩时期:约1840年~1920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埠,各地商贾汇集,外国资本侵入。而农村则由于土地的兼并、农民破产,遂进入市区租界茶楼演唱谋生。清末的一些秀才、文人,失去了仕途转而写些唱本供人演唱而谋生。这时的唱句出现了对仗、排列、借喻,诗词化、格律化的现象。
例: 上一联:风吹枯竹笙竽笛,下一联:雨打冰排琵琶琴。
上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下一联:日照龙鳞万点金。
上一联:牛头鹿角蛇身体,下一联:鸡爪鱼鳞虾眼睛。
上一联:金玉满堂多富贵,下一联:吉祥如意万年青。《女看灯》
例: 三岔口,初鼓梆,双目凤珠泪汪汪。含泪转身断桥过,
低头行过芦花荡。《五更乱梦》
这里是既对仗,又隐了四出古戏:《三岔口》、《双珠凤》、《断桥》、《芦花荡》。
这样的手法,在《陆雅臣》中,体现得尤为丰富。例如:将虫名、茶叶名、鸟名、牌名、戏名、花名,进行排列,比喻人物命运,丰富了戏剧效果。也不失为一种文字游戏。
在传统段子《小分理》中,唱词台词经过文人之手,进行修饰后,出现了藏头诗:“百战英雄去白旗”(藏一),“天明人起金鸡啼”(藏二)……一直到十,也出现了“定主意、出了门,回身转来闭柴扉”这样的句子。柴扉二字,非文人不能擅用。又例:“时来风送滕王阁”,“时来华盖叮当响”,“老娘娘,今夜园中有窜依”。窜依二字,应写为穿窬(衣俞"),指盗窃行为。《论语•阳货》:“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朱熹注:“穿,穿壁,窬,逾墙。”此类文字,非文人不能为之。唱词中引用了许多典故、戏名,不得不钦佩文人构思运用之妙。
例: 《同中台会》中,运用诗词格律、叠字,顶针等句格。“西园园巧巧进宫”、“秋海海棠唐六如”(唐寅号六如居士)、“东海水仙仙文公”、“江河湖海清波浪,远近逍遥踏道通”等唱句。
词作者将花园之中的亭台楼阁、书画、对联、石刻、古人等等用唱词的形式,把中国优秀的古文化集中展示给听众、观众,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接受了知识。这类戏称为“小同场”。
此类戏,无多大情节纠葛,以唱见长。前辈艺人虽能唱此曲,但详尽的讲解却缺乏底蕴,以致在传授技艺时,以讹传讹,能唱不能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同时,这类戏中仍存在大量的口语化词句,例:“撩衣踏步上楼梯”,“生炒一只肥羊肉”,“看罢一番身走出”,“恩姐真正老面皮”等等。
在情节较为复杂,且分幕分场的“大同场”戏中,例《借黄糠》、 《庵堂相会》等,呈现出诙谐、借喻、幽默的句子,例“老身象,蚂蟥叮牢螺蛳脚”,“说小姐象只凤凰鸟,说我象只猫头鹰”。“爷姓李、囡姓李,为啥爷吃糠,囡吃米,可有天,可有地?”“这叫牛吃稻柴鸭吃谷,各自人生勒格福,为啥我开典当做老板娘,侬要对我嗒嗒哭!”这类韵白,出现了很好的剧场效果,常使观众念念不忘。来自民间的语言,运用之妙,乃是前辈艺人长期研习之成果。可惜现在这种好词不多了。
B、申曲时期:1920年以后。
辛亥革命以后,上海陆续有了游乐场,使原先在茶馆演唱的艺人,可进入游乐场献艺。而观众的范围,则是以市民为主了。有小家碧玉式的女士、少奶奶、姨太太、直至贩夫、车夫、娘姨、妓女以及中等学校的学生。
滩簧要生存,必须改革。1932年以后,刘子云等艺人倡议编演新戏,取材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继后,又有赵燕士、宋掌轻等文人从日本留洋归国,加入了编剧工作,这时期的唱词、台词(半幕表本)以适合市民文化吸收程度。推出了一批西装旗袍戏,如“雷雨”、“上海屋檐下”等好戏。
例:“叛逆的女性”中,阿菱的唱词:“一面孔大学生,侬算身上着西装,我看侬,其实是一个穷光蛋,住么住在阁楼上, 目困 么要目困 呒脚床,鱼肉荤腥吃勿起,吃一只咸菜豆瓣汤……侬明明想存心不良敲竹杠……叫堂倌,三碗白饭二块咸肉豆腐汤,一顿夜饭钿,在绢头浪响全着杠。”
活灵活现表现出一个“上海滩的娘姨”或称“小大姐”的形象及生活用语。(阿菱并非上海人)。娘姨、小大姐是旧上海对女帮佣工的称呼,(前者年龄在35岁以上,后者在20岁左右)。这里的西装、穷光蛋、阁楼、呒脚床(地铺)和咸菜豆瓣汤、敲竹杠、堂倌、夜饭钿、着杠等等用语,正是当时上海的流行语,这些唱词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演出时,(杨飞飞流派演唱会)仍引起轰动。可见语汇既应有时代特征,又不能失去本剧种的地域特征。
例:《碧落黄泉》一剧将“碧落”喻意为小家碧玉的女大学生玉茹,遭遇爱情波折而含恨赴黄泉之意。其中志超读信一节:“朝暮相聚有四年,我唯一希望只有侬。不久我病体痊愈后,海枯石烂情不灭,比翼鸟成对同伴飞,从此恋卿卿恋我,花晨月夕不分离,玉茹已经魂归离恨天。”这里的朝暮相聚等句,明显是书面语,编剧从人物出发,这些句子出自女大学生手,是颇为贴切的。而当男女主人公相会时的“玉茹临终”一节,则大部分是口语化唱词。这是因为说话和写信是不一样的。例:“为仔迪个一桩婚事我爹爹甚至于跪勒地上来求过我”。这句长达二十二个字的唱句,其口语化程度已近似说白。
例:《少奶奶的扇子》一剧,先后有英•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洪深的话剧改编本,水辉的沪剧本等。其中有:“苦难中遇见同学李秘书,”秘书这一职称乃是十九世纪出现的职务,有当时代的特征。又例:“我定要,四处呼吁诉讼滴血把公理讲。”这里的“诉讼、滴血”,已是当时地方及高等法院民主手段审案的专用名词。
例:根据法•小仲马《茶花女》改变的沪剧本,明显地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旧上海的特征。唱句中有:“谁知洋人兴狼烟,白萍沦落交际场,灯红酒绿陪人笑,交际场中虚名扬,浮滑浪子群追随,达官显要来捧场。”这里的浮滑浪子、达官显要等词句,白描出了一群社会渣滓的形象,具有时代的特征。
申曲时期还有一些戏取材于社会新闻的戏,例:《枪毙阎瑞生》、《黄慧如和陆根荣》等,这些戏伸张正义,提倡婚姻自由,深受生活在社会底层及精神生活苦闷压抑的女性(姨太太等)的欢迎。这是沪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3、现时代的文词语句时期。从1949年上海解放以来,是沪剧史上最鼎盛和灿烂的时期。
解放初,人民欢庆胜利,欢庆翻身当家作主,沪剧移植了歌剧《白毛女》。由于是移植北方歌剧,在句子的格律韵辙上都与歌剧不尽相同。所以句子的改写,还需遵循通俗易懂、符合本剧种语音的原则。例:原歌剧“人家的姑娘有花戴”一句,改为“富家姑娘讲穿戴,我爹无钱不能买”。这里戴、买二字,不念作“得啊”、“莫啊”,而用了中州韵,念作“得嗳”、“莫嗳”。
也出现了《白毛女》一剧中赵大叔唱的“山连山来川连川,黄河大水向东流,海水也有咆哮日,为啥呀穷人一世做马牛”这样主题十分鲜明的唱句。
如果说艺术家们移植《白毛女》,改编《小儿黑结婚》、《骆驼祥子》是一种向新文化学习的模式,那么,将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改编成大型沪剧《罗汉钱》,则是新旧文化结合的一种创新。执笔之一的张幸之老先生曾对笔者说过:“当时对罗汉钱一剧的唱词,几经推敲,几经修改,甚至在一个阶段演出后,还集中编创人员改词,最终定稿为合乎沪剧阴阳平仄,合辙押韵,观众一听就懂的唱词,而使用的曲牌,采用了大部分小调,例“进花园”、“过关调”、“寄生草”、“月月红”、“紫竹调”、“吴江歌”等。甚至象“煎药汤”这样只有一句旋律的缀腔,也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些唱词,不仅广为流传,也成了几代青年演员的基本功教材。这是沪剧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进入了20世纪50年代,离原始的山歌时期约200多年以后,沪剧又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创作了大量现代戏,也将一些优秀剧目重新整理。这些戏的唱词说白更富有时代的特征。
例:《红灯记》中李玉和赴刑场的唱句:“抗日烽火遍地燃,深山密林红旗扬,荒原水畔战马鸣……”等句子取材于《东北抗日英雄诗抄》。
例:《芦荡火种》中指导员郭建光唱句:“月似银勾星如棋,山河如画多娇丽,虞山脚下稻初熟,阳澄湖中蟹正肥,浪里渔舟撒丝网,又见那,水击芦苇野鸭飞”。这些富有诗意的唱句,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致。
每个地方戏曲,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们的句格、句式,阴阳平仄、音韵等自成一格,不可替换,但可借用。例上述二出戏,《红灯记》写东北抗日英雄,《芦荡火种》写江南抗日英雄,但基本的唱句、台词,仍是“上海化”的。文革前,京剧移植了这二出戏,可贵之处是京剧作者将句子“北京化”了,附合京剧的句式、句格,阴阳平仄、音韵规律,成功了。但可笑的是当沪剧重新演出时,却非要用所谓的京剧样板剧本来唱沪剧不可,这就感到很牵强。“智斗”一节中的三重唱,很能说明问题。
例: 阿嫂庆: 我看他,不善又不良。不知他究竟啥名堂。
我有心防来节节防,
若问起,新四军伤员在那里,趁机会,把他底细摸清爽。
胡传奎好象生了气, 这一个草包,正好派用场。
胡传葵: 我看他,不阴又不阳,说话好象鬼打墙。
刁德一: 我看她,不慌又不忙,不知她究竟啥名堂。
我有心问来问到底, 我问她新四军伤员再那里。
趁机会,看她神色怎么样, 胡传奎好象生了气,
这一个草包,真是呒用场。
唱句中的“啥名堂,鬼打墙,派用场,呒用场”等,都是沪语的口语,观众听了十分贴切,符合人物性格,所以也能流传。
京剧: 刁德一: 这个女人不寻常!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这草包倒是一堵档风的墙。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它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胡传葵: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唱句中的“档风的墙,不寻常,不卑又不亢”等句,无疑是北方的口语。二种唱句的意思几乎相同,但遣词造句不同。这就是中国戏曲的各自特色。沪剧“我看他”三字能唱散板,如象京剧将“刁德一”三字来唱散板就出现了“德、一”二个绝声字,观众听了不顺耳。严酷的事实是三十年后,群众在演唱沪剧“智斗”时,仍以老版本的唱词,可见规律不可违也。
沪剧改编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将第一场中繁漪与四凤短短的十几句对白,编成了一段对唱,流传至今,成为名段绝唱。
繁:这几天,为何不见大少爷。
凤:大该是他事情忙。
繁:听说他要到矿上去?难道无人对你讲。
凤:我只晓得,少爷房里的佣人们,相帮他在理衣裳。
繁:他现在可曾起了床,他昨夜回来啥辰光。
凤:我是每天晚上回去睡。
繁:为何要每天来回走慌忙。
凤:是你太太吩咐我回去。
繁:那时老爷在矿上,如今他,回来无人会服侍,你每天回去不妥当。
通观整个唱段,似在说话。这里的大该,只晓得,啥辰光等词语,无疑是沪语的遣词用句之特点,使观众听了有亲切感。整个雷雨一剧的唱段,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舞台词语,除了它的时代特征和音韵规律之处,还必须顾及以下几处:
1、一切台词、唱句,必须从人物出发,须顾及到人物的社会身份,文化程度、年龄、职业以及此人物与他人物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2、状景、状物的唱词,应该富有诗意,不致太口语化,不能硬用典故、典语,比喻要确切。
3、人物抒情的唱段,包括兴奋的、痛苦的、无奈的、醒悟的应顾及此情此景,此人此物。沪剧中写得好的,例:金秀英行路《庵堂相会》、四凤独叹《雷雨》、推磨《向五儿》、保火种《芦荡火种》、壮志凌云《红灯记》、祭海《甲午海战》、回忆《罗汉钱》、手拿一朵红玫瑰《母子岭》、寻子千里上北平《孤岛血泪》等等。
4、大段叙述的唱段,沪剧特有的赋子板,长铺直叙,娓娓道来,终了时,把剧情推向高潮。这种唱段应注意句式的完整性,口语化,切忌生硬拗口的词句。沪剧中有此典范。
例: 我有冤啊我有仇《星星之火》、谈判《史红梅》、教育虎荣《鸡毛飞上天》等等。
李渔曰:“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借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见解甚有道理,使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观众,使没有幻灯字幕的场所,观众能听得懂,看得明的戏文,方是文章高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