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上海沪剧院携《雷雨》、《日出》和《瑞珏》3部大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5场。这也是首都观众时隔20年后又一次有机会欣赏上海沪剧院的表演。10月27日,中国剧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等单位举行上海沪剧院“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系列演出研讨会,围绕沪剧院进京演出成功的现象和沪剧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刘厚生等出席会议。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它有促进戏曲现代化、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掀起过“西装旗袍时装戏”风潮。沪剧还是第一个把曹禺作品搬上戏曲舞台的剧种,早于1938年就改编上演了沪剧《雷雨》。上海沪剧院本次赴京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与会专家认为其成功体现在三个方面:上海沪剧院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唱”“做”都很精彩,成功塑造了瑞珏和繁漪这两个反差很大的人物。同时,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他们演绎经典,忠于曹禺原作精神又保留沪剧精华。此外,沪剧进京演出开拓了沪剧的演出市场,提升了沪剧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

由上海沪剧院进京演出的成功,专家在研讨中进一步对目前沪剧发展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

如何保持沪剧旺盛的时尚活力?专家认为只有继续提高审美品位,表现现实生活,才能长久地焕发青春。郭汉城说:“要加强与观众的联系,剧目创作要坚持‘三贴近’。” 刘厚生提出,沪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竞争面临一些新难题。比如,以往沪剧擅演“西装旗袍戏”独具优势,如今很多其他剧种也借鉴了这种演出形式。在舞台样式趋同的情况下,保持剧种本体韵味,应该在音乐下多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说,沪剧包容性强、表现力大,这应该是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增强影响力的一个方向。《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赓续华指出,上海沪剧院可以借鉴一些现代推销手段。

与会评论家们还强调,沪剧的整体传承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专业的沪剧演出团体日渐萎缩,寥寥可数,沪剧小演员人数较少。同时,专家们也对目前沪剧的青年演员在继承创造唱腔方面的薄弱表示了担忧。沪剧生源严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还不能像兄弟剧种那样到外省市招生。专家提议:沪剧的发展离不开包括方言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演员在学习地方文化上多下功夫,才会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

“可喜的是,上海沪剧院人才梯队已经形成,小演员很有潜力。”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说:沪剧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多演出,吸引更多观众。同时在剧目创作上要进一步坚持“三并举”的方针。

茅善玉向记者介绍了该院制定的沪剧发展规划,争取在培养、继承、创作和演出上都有所作为。目前他们在抢救遗产、整理老艺术家资料基础上,开始进行中年艺术家的优秀剧目的录音录像工作。同时,该院和上海戏校合办沪剧学员培训班,培养沪剧新生代演员。新创剧目的规划、专业剧场的建造、沪剧专著的出版等也都有了初步打算和安排。(记者 刘茜)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