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了沪剧《雷雨》。此前对这一剧种的了解基本为零,只知道是上海地方戏,在题材上以民国与当代故事为主。头回观看沪剧,原本担心语言会带来观赏障碍,或许由于对原作太熟悉,多数时候不看字幕,也能听的明白。看完后不禁感慨:经典禁得起任何形式的再创作,沪剧《雷雨》无论是剧本的编写、演员的表演还是唱段设计都十分出色,落幕后掌声经久不息。

在戏剧情节结构上,沪剧版《雷雨》对原作的改编是成功的。它基本保持了曹禺原作的结构框架,只是把原作中的第二场,拆分为了二、三两场,增加了一处新的场景:周家花园(第二场),全剧也就由原来的四场变为五场。虽然场次有所增加,演出的时间却缩短了。北京人艺的话剧版《雷雨》,时长超过三个半小时,在精彩之余也让观者感到一丝疲惫,而沪剧版却很好地控制了时长,对情节做了恰当的删节,全剧演下来,仅用了两小时四十分钟。更难得的是,它完好地保留原作整体结构与精髓,以致对原作十分熟悉的我,在观看时并未明显感到删除了什么内容,还有些担心戏曲的慢节奏与唱段会让这部戏“超时”。全剧非常流畅,且每一个人物形象几乎都塑造得如同原著一样丰富而精彩,如繁漪的阴郁、疯狂与歇斯底里、周朴园的伪善而又不乏真情、周萍的软弱与挣扎,周冲的纯真与善良......的确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之作。以第一场为例,原著中鲁贵与女儿四凤的对话长,信息量大,而沪剧删繁就简,虽删除了大量台词,却保留了精华,如鲁贵向四凤要钱,体现出鲁贵的贪婪与四凤的善良,告诉四凤周家后花园“闹鬼”的故事,表现出鲁贵的狡诈与四凤的天真,同时也引出了周萍与繁漪的不伦恋这一重要线索。此外,第一场中还删除了鲁大海的出场,延后到了第三场。几乎每一场中都有这样的合理删节,让全剧完好地保存了原著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让我感到稍有遗憾的,是繁漪这一形象的塑造。繁漪的扮演者是茅善玉女士,她那种温婉秀美的江南气质,其实很符合原著中繁漪的忧郁、明慧与书卷气,如曹禺所形容的“像一团水晶”、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在这方面胜过了北京人艺版中繁漪的扮演者龚丽君以及电视剧《雷雨》中繁漪的扮演者王姬。外表的柔弱与内心的疯狂,也更能凸显这个角色的张力与悲剧感,且茅女士无论念白唱腔还是形神上对人物的拿捏都相当准确。我所指的遗憾,主要是在剧本结构上,以第四场为例,删除了一些原著中体现繁漪“最雷雨的性格”的经典台词,如:

繁(失了母性,喊着)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我是你的!

乃至这一人物形象的力度与深度有所削弱,未达到原著中人物疯狂情绪的最顶点,以致最终悲剧结局的到来也稍嫌匆忙。

瑕不掩瑜,沪剧《雷雨》成功的剧本改编,加上出众的舞美、唱腔与演员的精湛演技,成就了一部舞台精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