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仁
1938年8月上旬的一个晚上,上海天津路煤业大楼新辟的天香大戏院举行剪彩揭幕仪式后,由越吟舞台首演《沉香扇》。消息传开,观众云集,盛况空前,所有观众无不为领衔演出的生、旦两角的精湛演技所倾倒。这晚领衔演出的生角是竺素娥,旦角就是姚水娟。
一曲新声惊四座,越溪人唱浣沙词。由姚水娟、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拥有商芳臣、袁金仙、邢竹琴、毛佩卿、任伯棠、凌喜娟、吕胜奎等名角,其时范瑞娟也在班里。这个戏班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来沪最早、站脚最久、口碑最好的“三最”班子。在天香演出后,越吟舞台聘请了原《大公报》记者樊迪民来编写剧本。这是越剧史上第一次聘请专业编剧,也是越剧从幕表戏向剧本戏过渡的开端。樊迪民从事过文明戏的演出活动,文笔流畅。他以樊篱为笔名,先后编写了《花木兰从军》、《孔雀东南飞》、《蒋老五殉情记》、《杨乃武与小白菜》、《冯小青》、《燕子笺》、《钗头凤》、《泪洒相思地》等十一个剧本。《蒋老五殉情记》是时装戏。在演出时,她们得到话剧界朋友的帮助,在布景、服装、道具、灯光、曲调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姚水娟等不仅成了演时装戏的带头人,为以后越剧上演现代戏开了先路,而且是当时女子文戏表演艺术上的一个突破和创新。时人称她们“艺术、班底、行头,没有一样不胜人一筹”,她们确实为以后越剧在上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姚水娟原名姚文艳,生于1916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四)。姚水娟的父亲姚耕松是嵊县晋溪人,因常到后山贩盐,后定居在后山。姚水娟出生在后山,儿时上过私塾。她十一岁时,施银花等到后山一带演出,姚水娟看了后被吸引住了,她由欣赏而爱慕,由爱慕而跃跃欲试。1930年她十五岁时后山村办起了一副女子科班,叫群英舞台。她吵着要去,父亲不答应,她就绝食,没办法父亲只好答应。与她同科的有竺素娥、姚月明、范月楼、王月歧、陈彩娟等。在串红台的《梅龙镇》中,姚水娟饰剧中主角李凤姐,头角初露。1932年,她尚未满师,便被邀进入“越新”(后改“越升”)舞台,任头肩花旦。姚水娟唱腔韵味浓厚,表演细腻传神,有独到之处,以演《盘夫》、《沉香扇》等为拿手戏,在杭州大世界演出,上演传统老戏《碧玉簪》,姚水娟饰剧中人李秀英,戏演至“三盖衣”时,正在台下看戏的大世界老板张载阳(原任浙江省省长)被她的精湛表演所感动,突然手一拍,惊叫:“好,三花不如一娟!”事后此话一传十、十传百,报刊记者纷纷报道,满城皆知。
据丁一同志提供的资料,当时姚水娟还有一出演得非常出色的戏叫《蜜蜂计·狱中缘》,鲜为人知。《狱中缘》有薛牢头、薛小英(薛牢头之女)、犯人董良才和旗牌四个角色。全剧一小时,薛小英、董良才的戏有四十五分钟。姚水娟饰薛小英。全剧通过管教犯人、责打犯人、审问犯人、怜惜犯人、爱上犯人、放走犯人等情节,尽管是一问一唱、时唱时白,由于姚水娟在表演上层次分明、细腻逼真,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由此,姚水娟声誉鹊起。
1938年,姚水娟最先率班进入上海,开始演出于通商旅馆,后来又转到天香大戏院,并在那里开始了将“路头戏”改为“剧本戏”,建立了导演、定腔、舞美、灯光综合艺术体系,使越剧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久,在上海几家越剧小报联合举办的由读者投票选举“越剧皇后”的活动中,姚水娟捧得了“皇后”的桂冠。她特别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发起救济难民的义演,为医院筹集基金、为绍兴同乡会补助办学经费,曾得到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赠送的“惠及灾黎”的奖旗以及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颁发的“热心救济”的横额。
抗日战争胜利时,姚水娟在杭州,听说在杭州的嵊县同乡想通过举办越剧明星大会演来欢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当时越剧名星都云集上海,要请动她们非常困难,便自告奋勇专程赶到上海,奔波游说了一个多月,终于请来了傅全香、范瑞娟、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竺水招等越剧名星,借当时杭州
最大的剧场杭州大世界京剧场,演出了《恒娘》、《雪里小梅香》、《碎月影》,加上她和王水花演出《沉香扇》、《泪洒相思地》,一共五出大戏,共演了十天二十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把杭州市各界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推向高潮。这次大规模的义演不仅首次冲破了过去越剧戏班之间互不来往的封闭状态,而且为日后的大联合如《山河恋》的演出、十姐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由于在这次大会演将结束时,出现了一个“荣军砸台”事件,姚水娟深感“艺人低人一等”,决心告别舞台。
1950年,浙江省筹建越剧实验剧团,姚水娟应聘入团。她怀着满腔热情,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作风上稳重踏实,严肃认真。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她不但把花旦主角让给青年演员,自己甘当配角;而且演现代戏时,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越剧皇后”竟扮演男角。姚水娟曾对人说:“什么叫艺术?京剧四大名旦都是男的,扮演花旦维妙维肖、美轮美奂,这就是艺术高超。尹桂芳是女的扮演'浪荡子',使观众为她的风流潇洒而倾倒,这就是艺术。我演花旦不过认真而已,'越剧皇后'不过是观众对我的捧场和抬举。我若能在扮演男角上获得成功,才不负观众的抬举和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可惜人老了,力不从心了。”她一直致力于教戏育人。五十年代初,范瑞娟邀她到上海参加在天蟾舞台举行的大会演,排演《碧玉簪》时,她被安排饰李秀英,这本是她的拿手杰作,但她主动推让给竺水招,她说:“解放前艺人一到三十岁就人老珠黄不值钱了。现在我三十五六了还能上台,真是新社会使人越活越年轻了。不过我还是做个娘比较合适。”1957年以后,姚水娟转入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尽管在“反右”扩大化和“文革”期间她含冤受屈,但依然殚精竭虑地为培养越剧新秀而忘我工作。1976年12月10日,姚水娟因患癌症与世长逝。这位有四十六年艺龄的一代越剧名星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她对越剧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不朽功绩,长留在越剧之乡人民的心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