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年间,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的曲调大多是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以及佛曲中的“宣卷调”等。
落地唱书进入茶楼酒肆后,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改造,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曲调。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呤哦调]三种,是当时具有不同风格的主要唱书调。
[四工合调]流行于嵊县剡溪以北一带,曲调纯朴简单,乡土气息浓厚,板式单一,没有固定的格式,演唱者可根据情绪需要灵活自由地变化,并常在唱词中垫进方言土语的虚字,用以加强曲趣。因为它的曲尾帮腔都用“四工合上尺”(“工尺”谱的音名)作为衬字演唱,不唱音名的实际高度,所以就称之为[四工合调]。
[哀哀调]又名[一点红],曲调比较舒展,也曾广为流传。
[呤哦调](或称[呤嗄调])是“落地唱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曲调,流行时间最长,形式也比较完整。对越剧音乐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
[呤哦调]最期艺人曾称之为[湖调],因为它是吸收、融化了湖州曲艺[三跳]的因素而创造出来的。后来人们又根据其曲调帮腔以“呤哦依呤哦”作衬词来演唱,所以定名为[呤哦调]。
[呤哦调]由于南北两派艺人在演唱风格及曲调睥差异又有南调和北调之分。
[呤哦南调]也叫[喊风调]或[开口调]。其特点是旋律夸度较大,常用三、五度跳进,演唱粗犷有力,活泼明快,具有浓厚的农村牧歌风格。其曲调旋律多在高音区进行的又称为[喊风高调],曲调旋律活动于中音区的则称为[喊风平调]。[南调]的板式比较简单,基本上都用[中板],只是在节奏变化上稍有快慢之分。它派生出来的[哭调],表现力比较丰富。
[呤哦北调]又叫[闭口调],旋律平稳,很少有大跳,说唱性强,易学易唱。北调板式较丰富,有[慢板]、[中板]、[快板]、[散板],还有[哭调]、[断工调]、[钱塘调]、[十字句]等。北调既可述事又宜抒情,根据不同的戏剧情绪、人物性格,有不同的唱调、哭腔及演唱风格。
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成为早期的越剧“小歌班”。
“小歌班”时期的音乐,虽仍用[呤哦调],但曲调、板式、表现力都比以前丰富了。表演时并有生、旦、丑等行当之分。演唱形式也从一人主唱、一人帮腔,发展为台上演唱、后台帮腔或接调的形式。演唱时,只用竹制的“尺板”和“笃鼓”敲打节奏,由于它发出“的的笃笃”的声音,所以人们称之为“的笃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