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波 赵瑞花是女子越剧第一副科班中著名的旦角演员。人们常把她与她的同科施银花、屠杏花并称为“三花”。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与施银花以及比她们稍迟的王杏花一起并称为“三花”。因为“三花”是指三个旦角,屠杏花是演生角的,不在“三花”之列。
赵瑞花生于1912年,家住嵊县博济镇附近的孔村。父亲赵厚均是撑筏的,因家庭人口多,入不敷出,赵瑞花很小就要上山扒松毛、割茅草,解决全家的烧柴之缺。她有一副好嗓子,常常一边干活,一边和小伙伴们唱着流行于嵊县乡间的“牧牛山歌”之类的小调:“啊啰啊啰啊啰啰,上朱田畈拾田螺,上畈还是下畈多……”歌声婉转悠扬。她父亲也是个能歌善唱的人,有时也教她唱些自编的“喊风调”:“年轻小伙过木桥,头上凉帽勿柯牢,风吹凉帽落桥下,撑筏阿哥来捞捞……”
赵瑞花十一岁那年,进了施家岙越剧史上第一副女子科班。当时,她年纪小、不识字,个子又矮,品貌也很平常,就是嗓音宏亮,矮尼姑分配她唱旦角。她自知条件不如别的姐妹,就来了个笨鸟先飞,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用心记往师傅口授的“赋子”和各种动作。串红台时,她扮演《龙凤锁》中的“豆腐西施”金凤姑娘和《双珠凤》中的丫环秋华,得到观众的称誉,都说“孔村那个小花旦,日后会出山”。
赵瑞花在这副科班一直演了五年多。在施银花离团后,她从二肩旦升为头牌花旦。这时她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旦角演员了。她功底扎实,演出逼真,脸上有戏,眼中有话,加上一副嘹亮悦耳的金嗓子,在演唱时巧妙地把嵊县的民间小调糅合其中,唱腔如行云流水。不久她便在绍、甬、杭、沪等地出了名。
赵瑞花为人诚恳,戏德很好。尤其是她对后来人倍加关心、爱护,至今尚为家乡人所称颂。赵瑞花成名后,应聘在后来成立的戏班里当“客师”。1931年初,她受群英凤舞台之请,任客师三个多月。据至今尚存的群英凤舞台《总清》载:她于1931年1月22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三)到班,5月4日(农历辛未年三月十八)离开。继而她被高升舞台“挖”去,演出于宁波兰江戏院,与筱丹桂、商芳臣、贾灵凤、张湘卿等搭班。在任客师时,赵瑞花从不以师傅、名角自居,她不仅认真演好自己所饰的角色,为年轻演员做出样子,而且毫无保留地和小姐妹们交流演技。她总是亲热地称小辈演员:“妹佬,乖,你一定学得会!”这话竟成了她的口头禅。李艳芳、筱丹桂以及后来与她搭班的竺水招等都曾得到赵瑞花的热情扶持,后来成了著名的演员。
1932年冬,赵瑞花和魏素云共建“瑞云舞台”,这个戏班没有老板,由演员自己管理,按底分分报酬,是越剧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姐妹班。许多越剧新秀都出自瑞云舞台,除竺水招外,还有商芳臣等。1934年,商芳臣进班后,赵瑞花支持她发挥特长排演孙悟空猴子戏,并采用机关布景,在越剧舞美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抗日战争期间,赵瑞花长期演出于宁波天然舞台。老板马阿财有意克捐款伙食,姐妹们十分不满,但又怕被解雇,敢怒不敢言。赵瑞花是名角,老板对她十分优待,但当她知道马阿财欺侮姐妹的事后,当面向马阿财提出要改善姐妹们的伙食。马阿财不睬,赵瑞花便放弃了自己优惠的待遇,带着姐妹们去别处演出,与姐妹们共患难。
赵瑞花的拿手戏是《叶香盗印》、《六月雪》、《方玉娘祭塔》和《孟丽君》等。演《叶香盗印》时,她娇小玲珑,婀娜多姿,轻盈敏捷,把这个人物演得维妙维肖,真切动人。演《六月雪》中的窦娥法场行刑一场,一个叫头,一句倒板,一段清板,把窦娥身遭齐天大冤,无处申诉而遭屈斩的悲愤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演《方玉娘祭塔》则发挥了她咬字准、吐字清、唱有情的优势,熔唱、做、念于一炉,感人心扉,令人叹服。演《孟丽君》过御河桥一场时,则把郦丞相女扮男装的紧张心理,绘形绘色、细腻真切而又恰如其分地演了出来,行家见后说:“有真情实感。”广大观众则百看不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