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中有一条胡同叫大外廊营,胡同北口路西1号,为一不大的门,在门框的右上方嵌一块木牌,牌上有三个清隽的小字"英秀堂",这就是谭鑫 培的寓所。自徽班晋京至今二百年里,谭家一门七代人中从事京剧工作的竞有40人之多。
谭鑫培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1847年4月23日),族谱列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享名后寓所定名"英秀堂"。其祖籍为湖北省武昌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 (1808-1887)自幼酷爱戏曲,习楚调(今称汉剧),后下海成为正式演员,工老旦兼演老生,尤擅演悲剧中的老旦,有"汉调三婆"之称。常于武汉、荆门、沙市等地演出,得艺名"叫天"。"叫天子"本是鹨鸟的俗名,飞得高叫得响,是湖北常见的一种鸟。
谭鑫培系谭志道的独生子,10岁那年,随父迁居北京,ll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随其父搭广和成、永胜奎等戏班,同年7月与刀马旦演员侯幼云之姐玉儿成婚。在倒仓时改演武生,于京东一带跑野台子。1870年,潭鑫培23岁,搭程长庚的三庆班,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仍以唱武戏为主,如《神州擂》、《白水滩》、《三岔口》、《金钱豹》等。颇得"大老板"程长庚的赏识,被委以班内武行头,负责攥武戏。不久程长庚发觉谭的嗓子很有潜力,便劝他改唱老生,定会有前途,谭从命改唱老生。在三庆班里,只要程长庚有戏,谭一场不落,从头看到尾。将程的拿手戏《战樊城》、《文昭关》等戏全学会了,而且记得非常磁实。程长庚在很多场合曾说过:"我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果不出"大老板"所料,继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三鼎甲"之后,谭鑫培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为早期京剧的后"三鼎甲"。
光绪十三年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病逝,享年80岁,葬于永安门外南河沿谭家茔地。谭志道的代表剧目有《探窑》、《断后》、《辞朝》等。他的唱腔缠绵细致,而且韵味醇厚。尤其是他与程长庚合演的《朱砂痣》,被当时誉为双绝。谭志道的老旦戏唱与做,对后来的龚云甫有一定的影响。
程长庚病逝后,谭鑫培又正式拜余三胜为师,同时又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还向小荣椿社创办人杨隆寿学武戏及武功。黄派武生创始人黄月山也向其传授武生戏。少林寺的方丈,曾将六合刀和撒手锏等武术套路教给谭鑫培,后来谭鑫培将六合刀化入《翠屏山》石秀在酒楼舞的刀法里,一时轰动京城。
谭鑫培向余三胜学了《卖马》、《桑园寄子》、《捉放曹》。1882年谭鑫培转入四喜班,在唱法上宗余三胜,但他并不是一味地死学一个人。《定军山》、《碰碑》、《桑园寄子》宗余;《镇潭州》、《状元谱》等戏,学程长庚;《空城计》学卢胜奎;《乌盆记》学王九龄;《四郎探母》则学张二奎。谭鑫培收各家之长化为己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唱、念、做又有很大发展,进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国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清末画家沈蓉圃所绘的"同光十三绝",其中谭鑫培扮演《恶虎村》的黄天霸,系十三人中的唯一武生演员。谭中年以后专攻老生戏,武生戏已不常露演。
《定军山》是余三胜所传;剧中老将黄忠,原来戴巾盔,挂"白满"。谭根据自己脸型,改为扎巾,挂"白三"。手中的大刀也重新设计成为金漆的象鼻子大刀。大刀下场和开打以及唱腔都有所创新,成为谭派代表剧目之一,沿袭至今。《战太平》、《南阳关》本是开锣的帽儿戏,经谭不断地丰富唱、打,使之成为连文带武的大轴戏。而《南阳关》在几乎所有科班中,被列为武老生的开蒙戏。他还对《搜孤救孤》的主次要角色,进行大的易位,通过谭的加工,增加了唱、做,使程婴这个人物成为主要角色,并且熠熠生辉。
《沙陀国》一剧原为净行应工戏,谭对该剧做了大手术,变净行为老生,增加了旦角和丑角的戏,使之成为前文后武,诙谐有致的大块戏。不仅为老生行增添了剧目,而且出现与净行的《沙陀国》二剧并存的崭新局面。《翠屏山》原是由武小生应工扮石秀,谭以武生扮演,加了酒楼舞刀,为武生行开拓了剧目。
《战宛城》一剧早年演出时,张绣不戴髯口,谭扮张绣戴"黑三",表现张绣的稳重沉着胸有成竹,传至今日,并将这出戏传给他的义子杨小楼(嘉训)。人皆知《战宛城》一剧是杨派武生代表剧目之一,实为谭鑫培所传。
《失街亭》诸葛亮上场,原来念的只是一般的"引子",而谭鑫培认为偌大身份的蜀相军师,又是侯位,升帐点兵理应大场面大气魄,便请人丰富了所念"引子"的内容,改念虎头引子,烘托了气氛,增加了难度。《空城计》本是"活孔明"卢胜奎的看家戏。"我本是卧龙岗……"这段西皮慢板,"卢台子"原来的唱词较目前的唱词多98句。谭认为冗长的词句显得拖沓,削弱了诸葛亮用计的神秘性,于是删繁就简,成为现在流传的唱段,简炼集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孔明当时的心境,控制了为唱而唱的倾向,这段唱百余年来脸炙人口。
一次潭鑫培与儿女亲家德珺如合作演出《群英会》,德珺如两颊多须,不免施粉过浓。谭老板进后台冷眼一看,实在不顺眼,立即说道:"瞧你这扮相我才知道,周瑜原来是位母都督!" 谭鑫培能戏四百余出,却极少演王帽戏。一次有人烦他唱一出王帽戏,当时他没言语,回到家里,他扮好皇上,对着镜子反复照了又照,自言自语地说:"算了吧!"结果这出王帽戏楞是没唱。这并不是他不会唱,他深知自己的脸型天生来的癯瘦,扮出戏来,无论如何也不像帝王,故而他自认为不宜唱王帽戏,作为一名演员必须懂得:要展所长避其短,要有自知之明。
谭鑫培自进宫承差之后,逐渐与皇帝贵胄有了交往,时常着讲究的时装佩戴必要的装饰,出入于王公府邸,王府的差役人等称他谭贝勒。谭虽非满族人,但与旗人交往日久,逐渐熟悉并习惯了旗人的生活习俗礼仪,便不自觉地把满族的习俗带到家里来了。后来又娶了一位满族人作儿媳,更加习以为常,时至今日谭家仍保留了某些习俗,称姑奶奶为"爷爷",称姑姑为"爸爸"。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