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听旦角戏,是从荀派戏起,第一出就是《红娘》。很多人不习惯荀先生晚年录制的那些剧目,觉得声音沙哑,气力不足,不像个女子。可不知为什么,那独特的音质却牢牢的吸引着我,很快我就爱不释手,把能找到的荀先生的戏听了遍,最喜爱的是《红娘》、《花田错》、《能仁寺》、《樊江关》。
荀先生的唱不是强项,但是仍然十分有特色,每个音每个韵都俏皮可爱。《玉堂春》里的苏三,能让人充分的感觉到对冤情的苦诉,而不是流连于对唱腔的耳悦。《钗头凤》、《杜十娘》也是这样的,很快就让人同情主人公的不幸了。
荀先生出身苦,学艺亦艰,可“白牡丹”曾红透了上海,他身上的功夫尤其突出,善于抓住少女极细小的表情和神态,而通过京剧的程式和方法,巧妙的表现出来。从他早期的剧照看,那样子确实娇嗔可爱,难怪有观众以为他是女子,到后台调戏。
《红娘》是荀派的代表作,真是经典。每句念、每段唱、每个表情、每个身段,连每次上下场的脚步,都有讲究、都有差别。现在把热心给人介绍对象的人,称为红娘,其实是对这个人物本身有些误读的。红娘只是一个很单纯、很直爽、很俏皮的小丫头,她对男女之事并不知晓,并不是很善于牵线搭桥的,一旦把红娘演得目的性很强了,那台上出现的就是一个媒婆,一个阮妈,红娘这个人物就会失色不少。
少女也是对爱情有憧景,有好奇心的。但她并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会有怎样的结果。当小姐莺莺与张生在花园相识的那一刻,红娘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想知道如果两人发展下去,会是怎样的呢?而其中的乐趣在于,自己必然将成为两者之间唯一的纽带。也就是说,她红娘将在这件事上成为关键,并参与到颇为神秘和大胆的两人的隐情当中,这对一个小丫环真是太有诱惑力了。而当老夫人悔婚后,红娘直率的性格,使她开始主动的传书代柬。但在帮忙的同时,又常常因为自己的淘气和乖张而帮乱,于是这个简单的过程就涌出很多让人忍俊的细节。红娘的这种性格在张生与崔小姐的衬托下,是极有魅力的,其实也颇具时代感。如果说崔莺莺的美貌吸引着张生,那么红娘的性格魅力同样不断的在僚动着观众的心菲。
这次,在南京的演出,演员方面,颇有新意。几位红娘从整体对人物的把握上都是到位的,可信的。由于年龄、经验和技艺的不同,又各有特色。宋长荣以外,管波的戏份比较讨巧,中规中矩,因为常演此戏亦格外娴熟,综合表现水准最高;常秋月令我有点意外,看上去清新自然,表演干净利落,神采奕奕又不卖弄,几个扑蝶的身段加工得也恰到好处,若是“枉读诗书”一段能节奏感再强些会更好吧;吕慧敏的扮相最好,眼神很透亮,俏而不闹、甜而不腻;续丽雯据说已年近六旬了,做、表都好,看得出功力,只是气力不佳,唱、念并不理想。熊明霞本是很令我期待的,听过她这个戏的唱段录音,但今天有些失望了,发套大了些,脸显得窄小,扮相上先输一筹,而且动作、表情都有点夸张(如耸双肩),有时同一个动作,老演员做了是一个效果,青年演员亦步亦趋未必有同样的回响。
场外通过电视,宋、刘、孙三位荀派名家汇聚也算幸事,若将三人艺术作比较,我觉得宋的“范儿”好,刘的“样儿”好,孙的“味儿”好。宋长荣的电影《红娘》曾经引起轰动,他本人有“活红娘”的美誉,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了。孙毓敏的《红娘》也曾火爆大江南北,是很有感染力的。留下《红娘》录音录像的还有童芷龄、赵燕侠、李玉茹、吴素秋、吴吟秋等等,都有超群的能耐,使《红娘》这个戏历久弥新,深受欢迎。
提一个事儿,演出后,有观众问主持人:“红娘念:‘离了花园,来到方丈。’什么叫‘来到方丈’?”,孙老师答说:“是来找方丈。”其实,“方丈”原本就是指寺院主持的居所,后来才引申为寺院主持的尊称,所以“来到方丈”是没有错的,荀先生也是这么念的。
荀派有今天的局面,是几代传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花旦行当能越来越火,更希望青年演员,能不断精进艺术,尤其是在念白上下功夫,把荀派、筱派艺术原汁原味儿的继承发扬下去。
本贴由裘迷于2006年4月16日17:48:3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