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作为国粹的京剧,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地球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其戏迷和票友。还不止如此,有些老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京剧艺术领域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考察,那就是京剧及其票友的“运河脉”,即京杭大运河流域,是京剧最受欢迎、群众基础最扎实和其票友最多、整体水平最高、历史最久的地带。从最近举办的“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参加决赛的实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条脉,北起京津地区,南行沧州地区,光点地段是德州、郑口(原故城县址)、武城(原武城县址)、临清及临西、馆陶至聊城,尾部是枣庄地区、微山湖。再往南江、浙,虽有运河流域,但已无京剧及其票友的脉(原因后谈)。以今天行政区划看,这条脉贯穿京津冀鲁地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形成这样一条京剧及其票友的“运河脉”呢?大致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在京剧艺术的初期,中国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还不发达甚至空白,而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则成了连接心脏北京即京剧中心的大动脉。京剧艺术从大本营向外扩张,自然,其首选路线,便是沿京杭大运河出行。中国京剧界的早期大家们,不仅在京津大城市扎根,很多人也常沿运河到各城镇献艺。这不仅是艺术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甚至是其生存的需要。

第二,由于第一原因,运河两岸的城镇,都成了繁荣的码头。码头,是天然的开放地点。它们对于外来文化京剧,自然采取一种吸收的态度,使之扎根发芽,成长结果,戏迷、票友,陆续出现。

第三,马克思主义有个经典命题:人类首先是吃饭穿衣,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由于第一第二原因,过去运河上这些码头城镇比较起来说经济发展,人们温饱程度高一些,对文化生活要求强一些。在这种氛围中,这里的人们对京剧由接受到欣赏、由欣赏到迷恋、由迷恋到参与、自娱自乐,这便是票友的产生。有的票友,为玩票居然贡献出了自己丰厚的家产。

第四,京剧虽然源于湖、徽,其语言中虽然还有余痕,但自徽班进京、皮黄改为京剧之后,在语言上基本上是北方化了。这就是它为什么能在北方普及的原因,也是它的“运河脉”为什么到了微山湖便结束了的原因。

第五,除了第四原因外,码头上的人们文化素质整体来说较高一些,也是京剧易于普及的一个原因。反过来,由于“运河脉”上特别是光点地段观众的素质高,使得到这里演出的专业演员特别小心,这又促进了演员的提高。

第六,当然,重要的原因,还是京剧自身的品格,吸收了受众,产生了戏迷、票友。

在中国,有些地方戏,被人们视之为“省剧”,如川剧、豫剧等,其地其戏的戏迷票友群体,远远高于京剧的戏迷票友群体。而在冀、鲁,则不同。这里虽有河北梆子、吕剧,但它们的戏迷票友群体,远不及京剧戏迷票友的群体。甚至在专业上,也是如此。解放初,在京剧艺术的“运河脉”上,几乎每个县都有专业的京剧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这就是“运河脉”的作用结果。

京剧“运河脉”,不仅孕育出了众而优的票友———像这次全国京剧票友赛中各场评出的最受观众欢迎的票友,大都是“运河脉”中人,而且,“运河脉”还为专业队伍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像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京剧演员耿其昌、张火丁、李胜素便是。可怜的是,诸多的京剧史书,对“运河脉”现象,还是雾里看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