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和德谈京剧《狸猫换太子》

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经过4个多月的修改整理,昨晚重新在逸夫舞台亮相,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为剧中人物的遭遇而着急、叹息甚至落泪。《狸猫换太子》自1994年首演以来已经演出130多场,受到观众的好评,也被各地的许多不同剧种的剧团作为能“换票子”的养命戏搬演。昨天记者特意采访了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戏曲评论家龚和德先生,请他谈谈对这部戏的看法。

剧情

龚和德先生说,晚清的京剧舞台上关于“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北有《遇皇后、打龙袍》南有《狸猫换真主》。上世纪20年代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有三十余本,枝蔓纷杂且有浓重的封建迷信成分。这次上海京剧院改编的《狸猫换太子》虽然仍属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范畴,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保持原剧情节的丰富性、曲折性和传奇色彩,又使之合情合理,并对这个题材的意义作了新的诠释.赋予新的灵魂,可以说是“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化腐朽为神奇,是对同名旧剧的一个成功改造。龚和德认为,与旧本比较,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极其审慎而巧妙地对全剧进行了整体性重塑,剔除封建迷信成分,把神鬼力量统统“排挤”出去,一切靠人的努力,靠人的智慧、正义感和斗争精神,才使沉冤昭雪、正义伸张。而且又做到了逻辑严谨、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让人只要坐下来,就想看下去,欲罢不能。

立意

满台帝王将相,却把焦点放在三个宫中的小人物——陈琳、寇珠、秦凤身上,这是《狸猫换太子》的特点,龚和德先生认为这是“全剧的灵魂”。
龚和德表示,虽然由于这几个小人物囿于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他们的行为动机难免会有对封建君主的忠诚这一点,但这是他们所处的那个环境使然。而《狸猫换太子》并没有强调他们的忠君思想,强调的是这几个小人物明是非、辨善恶、识邪正,面对邪恶权势者灭绝人性的行为他们不合作、不屈服,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义精神和道德力量,是全剧最动人之处。

艺术

既耳熟又不陈旧是一些观众对《狸猫换太子》中的一些唱段的评价,对此龚和德先生表示同意。他认为《狸猫换太子》的唱做都非常讲究,技巧运用得当,头本的最后一场戏以唱来达到高潮,非常过瘾。同时,龚和德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南北和”的戏,一方面连台本戏是海派的特色,而《狸猫换太子》的主角陈琳的扮演者陈少云唱的也正是海派的代表人物周信芳的麒派,整台戏的舞美传承了连台本戏的特色,采用的是带有装饰性的写实布景,整体氛围十分讲究。另一方面《狸猫换太子》又融入了北派京剧的特色,比如戏中包拯由铜锤花脸应工,无论唱、做、扮相都循北派路数,呈现了北派风貌,而当年南派的周信芳、李桂春、李如春等诸家都不是这样的演法。
龚和德先生表示,京剧的生命之树是要靠艺术积累来滋长的,现在新创作的京剧不少,但有的只是京剧这棵大树上的“纸花”,风一吹就落了;有的则是“礼花戏剧”,只能灿烂一下不能持久。而《狸猫换太子》这样的戏则是京剧大树上结出来的果子,对于剧团而言更是“养命的好戏”。(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