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你还能不能振兴?

振兴京剧、弘扬民族艺术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十几年来,无论是政府的相关部门,还是剧团、演员和广大的京剧票友,还是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都为京剧的振兴各自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十几年来,许多名演员为京剧艺术而甘守清贫,许多剧团为传播京剧艺术而上山下乡不辞辛劳八方送戏,许多票友为京剧的兴盛而广罗盟友。其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为振兴京剧艺术而忘我奋斗的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更使人兴奋和感动的是,就连我们党的总书记也发出了振兴京剧艺术的号召!
然而,恕我直言,十几年的振兴努力,不仅没能使京剧振兴起来,反而连原先的本都未能保住!同十几年前相比,无论从剧团数目、演职员队伍、观众队伍这些京剧振兴的基本要件来看,还是从京剧艺术真正的普及率、影响力来看,都反而更显衰落了!就当前的状况而论,说京剧是一门内容老、演员老、观众老的"三老"艺术,毫不为过。
京剧出台的新作在日渐稀少。由于上一部新作,常常是血本无归,因而剧团不敢排;由于创作没出路,剧作者们便只好纷纷投向其他更有前途的艺术门类了。
京剧的演职员在日渐稀少。老的退了,新的不易培养上来。一些中青年则心猿意马,有的干脆改投其他门类,其中有良心的还会标榜一下自己是"两栖"、"三栖"什么的,声称自己没忘京剧。还有许多则随着那不景气的剧团之解散而集体退出了京剧界。
京剧的观众在日渐稀少。尽管某些地方搞振兴京剧的汇演时,剧场上还能稀稀拉拉坐着一些,但那多半是一些出于希望京剧振兴起来的道义感而来捧场的,这已离开了纯欣赏者的意义;还有不少是持免费的"赠票"、"指导票"、"观摩票"入场,甚至抱着"不看白不看"之类心理坐在台前的特殊观众,也已离开了纯欣赏者的意义。
面对这一日益衰落的境况,不禁叫我们这些热爱京剧艺术并一直在为该艺术的振兴而苦苦努力的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京剧究竟还能不能振兴?振兴京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暮色苍茫看劲松

遍览当今中国梨园,可谓暮霭沉沉,秋风瑟瑟,庭院萧条,落英遍地。许多流行区域不广、艺术影响力不大的"身小体弱"的地方剧种,早已随着不景气的剧团之解散而逐步断气作古,再难复生了。如果有谁愿就此作一项调查,相信这梨园的剧种亦似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一般,会得出平均每几天便有一个剧种宣告灭亡之悲惨结论!至于"大中型"的剧种,虽说尚存活于世,但多半也已有气无力、苟延残喘、该"交待后事"了。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就在这暮霭沉沉万户萧条之际,京剧界却忽然闪起了一个令人兴奋的亮点:2001年首届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奖赛。
如果说2001年上半年举行的青年京剧演员的电视大赛,是对京剧专业演员队伍之底气的一次检阅、并且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并不怎么乐观的话,那么下半年举行的票友电视大赛则是对"京剧票友"这一介乎于专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特殊群体作了一次摸测,结果发现天南海北原来依然有那么多男女老少痴迷于京剧艺术!该次赛事给人带来最乐观的信息是:京剧这棵大树,虽说已有不少树叶凋零枝桠枯槁,但论其根系却尚存完好,足保元气。 可以乐观地说,京剧并非没人欣赏!京剧如今落此尴尬境地,委实非是该门艺术所应该得到的待遇!
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和感受,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后劲足。世界上有的艺术以新睹为好,如悬念迭起的惊险影片,看第二遍便没味了;也有的艺术以熟睹为妙,如世界上许许多多著名的交响乐曲,我们的京剧也是如此。许多人,初听京剧时,不怎么样,但久而久之,听得多了,便被其艺术魔力所吸住了。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比喻:在音乐世界中,那 种流行的通俗歌曲相当于流行时装,今年时髦的到明年就不时髦了,而京剧则相当于西装,经得起时间的磨洗。
二是深奥。京剧并非象流行的通俗歌曲那样叫人一目了然,那么明白易懂。如听我唱了西皮流水板之后,有的惊疑:"咦,这段和《苏三起解》一样嘛。"说明他对京剧的板式不懂;有的听我唱后,试探着问:"你唱的是不是梅兰芳的京剧啊?"说明他只知道京剧界有位梅兰芳;也有的干脆表示:"你唱的我觉得很好听,可我就是对京剧不懂。"和交响乐一样,欣赏京剧唱段,必须得事先知道其内容、角色、旋律结构(板式)、唱法(流派)等等。
三是难学。经常有人因被京剧艺术感染而一时兴起缠着我要学京剧,但不用多时便又觉得这玩意儿不象通俗歌曲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于是便 感慨叹 息:欲学,但难遂人愿! 四是稀。现在会正儿八经地欣赏京剧的很少了;而会正儿八经地唱上几段的则更少了;至于会操琴给人伴奏的则更属稀世珍宝!
以上种种现状和特征,给了我们这些热心于京剧振兴工作的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丢掉幻想 设计目标

京剧自1790年徽班进京为发端,历经半个世纪孕育、萌芽,至1840年左右正式形成独立的剧种,经数代艺人前赴后继的精琢锤炼,广为流传,风靡神州,成为戏曲家族之中的首领,并和其他兄弟剧种一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一直雄踞国人欣赏消闲的最主要的艺术品种之宝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后经文革十年跌落,于七十年代末东山再起复呈鼎盛势态,然自八十年代以来,却急转直下,一落千丈,其气息奄奄欲毙。
纵观京剧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兴亡盛衰无不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
事实上,自1840年前后京剧形成至1949年建国,正是我国社会形态急剧变革、转形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非常低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依然津津乐道。而落后的经济状况,使上世纪前半叶本可给戏曲带来巨大冲击的电影未能崛起,未能走向城乡各界。这样,这一百多年里便几乎不存在可与戏曲分庭抗礼的艺术门类。京剧的发展和繁荣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建国后的十多年间,电影业虽开始走向发展、普及,但毕竟羽毛未丰。而戏曲却以其先行数个世纪之利,以其无数艺人接力创造所积累的实力雄厚的艺术家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故而反呈鼎盛势态。至于文革的十年,应该说是整个文化艺术处于停滞、断裂状态的十年,京剧成了江青之流大搞文化专制的工具。而文革结束后戏曲 艺术的繁荣,事实上是建国后鼎盛势态的延续。恰恰此时,另一种更具冲击力的艺术品类--电视又已在我国艺术园中匆匆粉墨登场,由之宣告了戏曲艺术在劫难逃!
电视给戏曲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电视剧及其它各类供人观赏的艺术片、风光片、录象片等等。其次是电视的传媒作用,它把各种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奇闻轶事等种种可供人们玩赏的东西不分白天黑夜地直接送到千家万户。最后是人们欣赏方式变革方面的冲击。有了电视,人们可以在不受公共秩序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爱看的节目,并且滋长了人们的欣赏惰性,绝大多数人都不愿跑出户外了。
电视对戏曲的冲击是极为致命的,但非此一家,还有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电脑网络等各种带艺术或娱乐色彩品项的异军突起,也同样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戏曲。而改革开放后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又在把戏曲内容越抛越远……这同样是戏曲的灾难!
京剧,就是在这样一种各类艺术大军疯狂围杀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下,与各兄弟剧种一齐落难的……
回首京剧由盛到衰的过程,分析其翻身落马的原因,欲使之起死回生,重振雄风,首先便牵涉到振兴京剧的目标设计问题:是要恢复戏曲鼎盛时期辉煌灿烂、独领风骚的局面呢?还是仅仅希望以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类跻身在诸家艺术之林各显神通共享繁华?
遗憾的是,振兴京剧喊了十几年,连个振兴的目标问题都未能达成共识,难怪收效甚微了!
我们说,要振兴京剧,首先就有一个丢掉不切实际、无视其他门类艺术价值而试图重踞"王宫"的幻想问题。

本贴由caravan于2002年3月28日09:52:43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