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每晚正在播放《相声小品邀请赛》,相声专业组第一名得主是两位相声新人何云伟、李菁,两人都只有二十多岁,但近几年已小有名气,颇受好评。应该说,两个人能够有如此的成绩是与长期的舞台锻炼分不开的,每个周末他们都要在天桥乐茶园登台亮相,如今能掌握几十段传统相声作品了。更可贵的是,两人都很全面,“说、学、逗、唱”皆精且很有特色,有很多比他们年长的听众都成了他们的“粉丝”,见面总叫声“何老师、李老师”。他们这此参赛的作品是新编的段子《我要幸福》,其作者正是何云伟的老师,年仅三十二岁却在京津声名雀起的郭德纲。
郭德纲有着很好的学曲艺的条件和基础,表演老练全面。其最值得自傲的资本,就是他拥有继承和阐释传统相声的能力。郭德纲曾经公开指责相当一部分相声演员没有这种能力,或者说,根本是机缘凑巧临时抱上相声这个方便面饭碗的外行,“还没等学就红了”。
郭德纲反复在言论中强调传统。传统本身也没什么特别的神秘和崇高,只不过是过去传下来的一些经验。“……前辈们都已经给你放在这儿了,你不用,非自己弄一套”,这是他对传统价值的一种朴素解释,就是传统起码可以让所谓“创新”少走弯路,少干“二次发明”的激情澎湃的傻事。他比较尽力和忠实地恢复了传统相声中的细节,对于这一做法,反对者说等于是在倒退,肯定者说这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他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就是整理传统作品好比挖掘青铜器,怎么挖出来的怎么连泥巴一块儿摆在那儿,不合适,但是刻一圈儿英文字母也不对,应该擦干净了,补好了,配上底座和说明,再陈列。实际上,传统相声放到今天说,能保全的不过是一个架构和大体的细节,它的意义已经压缩到了供借鉴和提取元素的水平。最本质的东西,那些思维、传统的价值观念、创作表演的方式和理论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所以这种整理只能是整理,想要完全再现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然而就是这样的整理,我想一定也很艰难,尤其是相声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声势浩大的净化,这种郭德纲式的整理,要算是在冒大不韪。这种整理本身就是对“净化传统相声”这一主流观念的置疑。郭德纲拥有表现和阐释传统的能力,这在他层出不穷的作品里一再得到验证。这些作品不能说个个都精致,都深思熟虑,但是其规模和气魄相当惊人。德云社节目涉猎之广纵横相声爱好者对传统相声的知识范围,甚至连《八猫图》、《枪毙阎瑞生》《抬寡妇》、《八大棍》这样的罕见节目也成批地被搬上舞台。“肚囊”之宽绰,各种技巧“功课”的完备,是郭德纲的资本,他也常在《学小曲》、《学电台》、《学叫卖》中亮一亮嗓子博得满堂喝彩。有人说郭德纲不管唱什么都有梆子味儿,这么说想必有这么说的道理,我不懂梆子,确实是分辨不出来。但是,比较的对象还不能一下子上升到侯宝林和刘文亨,应该在当下中青年演员里比,应该找几位学曲艺戏曲的范围更广、水平更好的出来才有说服力。《论相声五十年现状》里透漏出的一个现状,就是郭德纲试图把相声的精神、传统和它的历史重新接上。有没有人敢说这个话:传统相声被净化后,几十年来相声走的路,是得不偿失的,是错的?是非对错很难进行彻底清算,但是已经开始有人在传统,在几辈前的漫漶故纸堆里重新为相声寻找出路,寻找支点。郭德纲把一只脚踩在了传统上。
对尤金.奥尼尔最漂亮的恭维是,“在他之前,美国只有剧场,没有戏剧。”什么样的戏剧,其实也要取决于什么样的剧场。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能给我答案:先有郭德纲的剧场相声,还是先有郭德纲的剧场?郭德纲自己建设的剧场,也成全了他自己的相声。在这里,他可以痛快地把一切想表演的东西都搬上舞台,可以“走自己的路,想说谁说谁去吧”,可以频繁地使用很久以来被视为禁忌的说相声的方式。实际上,剧场的意义,相当于内在的某种自由和外在的认同。剧场是相声演员验证作品、磨炼很多已经退化的本领、同自己较劲的好所在,如同山林之于囚笼里的猛兽。但是剧场也是同标准的综艺相声的决裂,走向剧场,很可能是走向与一夜成名、《同一首歌》、首长合影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这可能不是绝路,但绝对是窄路。郭德纲把另一只脚踩在了剧场上。
郭德纲已经在剧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练就一身好本领。如今他才有点名气,但这是名能付实的。从他弟子的轻易夺魁,就能看到经过舞台锤炼的演员有何等的竞争力。面对天桥乐剧场每周末那满坑满谷的气氛,那些站两、三个小时听相声的年轻的观众群,面对着台上台下一起合唱大鼓、地方戏的场面。您能说传统艺术没有观众了?您能说传统节目没有市场了?
于是我便想起了“老火车站”的那个剧场,如果能坚持住,能发展到今天,能锻炼出多少青年京剧演员呢?能恢复多少出传统的剧目呢?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多少青年的戏迷群体。如果北京有三、五个这样的剧场,十年后又当如何?很多观众爱看名家名角,但青年观众更愿意和青年的演员互动交流,他们希望象“玉米”支持李宇春、“凉粉”支持张靓影那样,有与自己息息相关、同舟共济,共同成长起来的京剧演员。这样的演员多了,观众群体多了,剧场多了,京剧就会“火”起来的。“超女”的火爆也是能给我们有所启发的。
京剧的振兴离不开观众,更离不开青年观众。京剧的表演也不是仅为了上晚会、搞慰问、作联欢和接待外宾。国萃,不应只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自娱自乐的消谴。前不久,亚足练主席批评中国足球说:“他们造房子总是先搭房盖。”京剧呢?有没有华而不实的创作?有没有虚来虚去的纪念?有没有热衷于争名夺利的现象?有没有对市场化的扼杀和阻挠?有没有对不同理解不同意见的排挤和打压?我们有没有真正关心过观众,培育过观众?我们有没有系统地梳理过前辈的艺术成果?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京剧也是。不单要有娃娃演员,更要培养娃娃观众,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古典美,传统美,写意美,让青少年理解民族文化艺术,只有这样京剧才能再谈其发展壮大。不然,永远是小众群体低水平的苟延。足球的振兴需要远见卓识,需要建设更多踢球的场地,让爱球的人不只是看球而是下场去踢球。京剧的振兴需要建设更多的市场化的演员和观众“自己的阵地”,需要更多的“天桥乐茶园”和“老火车站”剧场。让爱戏的人,尤其是青年们去真切的触摸传统艺术、去现场看戏、听戏、聊戏、演戏。在舞台上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快乐。每个大城市,有十个百人剧场,每周有三次舞台演出,每月能恢复一个传统剧目。将来这星星之火就能给京剧带来希望,就能有更多的观众心中的京剧之星,青年演员就能得到几十倍的实践机会,一代观众又会影响他们的亲朋好友及下一代人。如此以往,京剧的市场不会扩大?京剧的水准不会攀升?京剧的观众不会增多?
郭德纲当初曾以三人之力,每周办一次相声大会。曾面对台下三、五个人的尴尬局面,仍坚持全情投入的演出。现在,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得到了成效,我们也相信他们将来的收获将更加丰硕。相声,一个沉寂了十几年的艺术形式从剧场里复苏。我们深爱的国萃,京剧呢?

2005年岁末

本贴由裘迷于2005年12月28日17:58: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