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城国》保利上座不足三分之二,北大演出赢得掌声引发讨论

1986年,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将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大胆改编成中国京剧《欲望城国》搬上舞台,创下了台湾多项舞台纪录,并赢得“台湾四十年来最好的舞台剧”的美誉。

1990年,《欲望城国》作为英国皇家剧院邀请的第一个亚洲演出团体登上了莎翁的故乡。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时,英国皇家剧院在没有预先告知剧团的情况下,从舞台上方降下如雪片般的玫瑰花瓣,这足足下了五分钟的花雨,淹没了演员的脚踝,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演员感动得泪流满面,相拥而泣,这是身为中国戏曲演员最骄傲的一刻。

2001年9月26日,《欲望城国》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和中国京剧院携手合作在北京首演。然而保利剧院里观众只坐了不到三分之二。演出结束时,面对渐渐散去的观众,演员们坚持一次一次认真地谢幕,那样的场景让人看着有些悲壮,有些心酸。

10月5日,《欲望城国》来到北大演出。虽然北大百年讲堂两千多个位子并未坐满,但是观众们在演出中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谢幕时大声的叫好和长时间的鼓掌,无不表明他们的感动和热情。演出结束后,还有上百名的观众围到舞台前,争先恐后地提问、和《欲望城国》的演员交流,迟迟不肯散去。扮演女主角敖叔征夫人的台湾著名演员魏海敏激动地说:“好开心呀,到北京来这么多天的辛劳终于有了回馈,因为我看到了我们期盼中的年轻人来看演出,这是我们最需要的,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欲望城国》的导演、主演、台湾著名演员吴兴国也不无感慨地说:“在台湾,传统艺术的观众一天天少了,我们这一代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今天看到你们,我感觉北京对我来讲是有安全感的。”其实,在北大观看《欲望城国》的观众并不都是北大的学生。即使是,对传统京剧的了解和态度也各自不同。一个北大京昆社的女孩子说:“我是一个戏迷,也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热爱者,本来是抱着肯定会失望的挑剔眼光来看演出的,但现在我想说:非常感谢你们,我对演出非常满意。惟一遗憾的是作为一个传统戏迷,觉得剧中大段的慢板唱腔太少了,听着不够过瘾。”立刻有一个第一次看京剧的学生反驳:“我最怕的就是京剧大段的唱腔,节奏太慢了。这个改编过的京剧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剧中的其他处理,大家也有各种问题,有些还没等吴兴国回答,观众之间就争论起来了。吴兴国高兴地说:“你们讨论好了,把结果发个传真给我!”北大首演当天,在观众席中还看到了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总经理张宇。原来中演公司有人看过了《欲望城国》在保利剧院的演出,于是将其推荐给张总,张宇当时决定,干脆买上几十张票,让公司里的领导全都来看看。中场休息的时候,张宇对我说:“早知道这台演出这么精彩,我就应该把它归到我们中演公司的‘黄金周’里来运作。”

《欲望城国》到底新在何处?演出前京城各大媒体已经进行了不少大篇幅的介绍。它作为一次对传统京剧的大胆扬弃和继承创造,更是以世界和现代的眼光、以观念和形式的突破,给人们以启迪和思考。

这其实也正是《欲望城国》所面临的尴尬和挑战。大多传统戏曲的老戏迷不愿接受京剧的改变,愿意听的就是正宗地道、世代沿袭下来的名家名派的唱腔,最好唱得就和梅兰芳一模一样才好。他们很难对《欲望城国》这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抱有好感。就连魏海敏本人和中国京剧院中的很多演员一开始也都很难接受吴兴国的做法。而年轻人则干脆对京剧没有兴趣,管你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和努力,都觉得是应该和上一代一起成为古董的东西。

幸好,《欲望城国》在北大安排了场演出。在北大这片具有使命感和包容性的沃土上,在这拥有京昆社、戏剧社等众多艺术团体的校园里,《欲望城国》得到了它应有的重视,引发了让人心喜的共鸣之声。对于在艰难的环境中还执著探索的艺术家、对于像吴兴国和他的传奇剧场这样为弘扬传统艺术不懈努力的先驱者,怕的不是争论、不是批评、不是反对,而是在无声无息、无人关注中悄然落幕,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是民族传统艺术的悲剧。

北京日报 王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