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美案》和《铡判官》,是广大戏迷熟识的两出裘派代表剧目。其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和“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两段唱,深受戏迷的喜爱。尤其“包龙图”一段,像老生的《空城计》唱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和旦角的《女起解》唱段“苏三离了洪峒县”一样,是京剧标志性的流传最广的唱段。
但我今天所要介绍的并不是戏里这两段唱腔,而是容易让人忽略又十分精彩的另外两段唱腔,一段是《铡美案》里接近尾声的“这是纹银三百两”,而另一段是《铡判官》里的“哭啼啼哀告我你有什么冤屈”。
说这两个唱段容易让人忽略,主要是因为它们巧妙的被安排在剧情的发展之中,很难单拿出来演唱,虽然后面都紧接有旦角的唱段,但又不能把它们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对唱。可只要你聆听过这两段唱腔,就会体会到绕梁三日韵味,也能体会到裘派的“以情行腔”。
《铡美案》发展到最后,全剧达到高潮,由于国太拼死阻拦包拯依律铡美,包拯内心十分矛盾,他在左右为难之下,让王朝拿来三百两纹银递给秦香莲,满含悲情和无奈的唱出以下唱段:
“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手抚冬哥)你莫作官。你爹爹倒把这高官做,害得你一家不团圆。(转身向秦香莲)带领儿女回家转。”
裘盛戎在唱“三百两”时故意将声音放低,显得包拯内心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在高权下很无能。而长“千万读书莫作官”时字字落地有声,抒发了内心的极大郁闷和愤恨。唱到“害得你一家”后轻叹一声“哎!”再接“不团圆”,最后无可奈何的侧过身去,摆手道“带领儿女回家转”,唱停腔还在,将下面的内心独白留给了秦香莲,秦香莲接唱“香莲下堂泪不干”一段,接下来秦香莲的唱就随着情绪的激化越来越高越来越冲。直到含泪唱出“我叫一声杀了人的天!”一句,将满腔的冤恨倾吐无遗。前面花脸的唱反而要柔和要委婉,才能衬托和引出后面旦角,而净、旦在情绪上又要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这样的花脸唱段是裘派所特有的和善长的,是铜锤花脸在行腔上的独特创造。
方荣翔在唱这段唱时又进行了发展,将唱腔进一步放慢,头两句中的后三个字唱得小心意意,好象很怕秦香莲怪罪他,同时也实是难以启齿。而接着将“念”字拖长,胡琴也随着放慢,中间并不急接唱,而是停下片刻再语重心肠地跟一句“千万读书你莫作官”,其中“莫”字竟不按一般花脸行腔规律,走了个小擞音,完全从老生的声腔上化来,这一笔堪称绝妙,唱到此必是一个满堂彩,后面三句才紧凑得一气呵成,使得唱段慢而不松,充满感情。
如果说方荣翔在《铡美案》里的这段唱腔是锦上添花的对原腔的发展的话,那么在《铡判官》里的“哭啼啼哀告我你有什么冤屈”一段,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化平淡于神奇的创新了。“哭啼啼哀告我你有什么冤屈”一段唱,发声在包拯探阴山之后,撞见了油流鬼看守的冤魂柳金蝉,见柳氏哀号跪倒在地时,心怀疑惑的询问:“哭啼啼哀告我你有什么冤屈,我问你名和姓家住在哪县?”,然后是与柳金蝉一问一答一人一句的对唱。裘盛戎原先的这段唱中规中矩但并无太大特色,而方荣翔却大胆的将“反二簧”运用进来,这在铜锤花脸的唱腔中是绝无仅有的,并起到了绝佳的效果,堪称经典令人难忘!
齐白石说“学我者死,似我者活”。方荣翔对裘盛戎的演唱艺术真可谓融会贯通,所以才能在学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发展乃至创造。真正把裘派唱“活”,形成方式裘韵的独特发展道路,并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在他生前被誉为“裘王”。方荣翔对裘派声腔的发展、变革和创新是屡见不鲜的,难得的是还能“万变不离其宗”,仍严守裘派的规范。这就使他的唱成为裘派的延伸而非变异,我想这就是方荣翔能继往开来,成为裘盛戎第一大弟子的原因吧!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6月28日13:46:1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