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派是铜锤花脸的一个流派,它是京剧净行的一个礼程碑,如今它有很多业内和业外的追随者,但能不能说裘派“兴”了呢?我觉得不能这样说。至少目前的裘派正宗者不多,形似者寡神似者更为了了。
什么叫正宗的裘派?其中一点,就是必须全面的掌握裘派艺术,包括“唱、做、念、舞、打”等等,不能偏颇一面,因为裘派是一个系统的成熟的全面的艺术流派。这其中仅“唱”论,也该全面的掌握裘的声腔方法,而今大多受“方式裘韵”(方荣翔利用自身条件改变了裘的部分发音方法,使吐字更准确,用气更讲究了。但,声音也少了苍劲之感,可塑性差了。)的影响,且将“方式裘韵”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了,于是裘腔中的阳刚之气越来越弱,而裘的“做、念、舞、打”功夫也越来越不受重视,很多重表演的裘派戏几乎绝迹舞台了。长此以往,裘派将在这种不断的柔化媚化和异化的继承中最终变色。
裘派弟子众多,惜无全才,总在某方面让人感到遗憾和不足。比如方荣翔先生,可谓公认的一代“裘王”了,可除上述声腔厚度和力度的不足外,其幼功底子薄也不免影响其对多种性格人物的塑造。上海的王正屏先生继承并发展了裘派功架上的表演,看他做戏十分过瘾,可他的嗓音条件一般,不能将裘味唱足。这两位都已作古,而五、六十年代受裘真传并让裘本人十分爱惜的李长春先生,虽相对全面的多,可也难说尽得衣钵。就说用气吧,他与方荣翔比较就有明显不足,方在花甲之年后仍能将戏词的气韵唱满,无论腔式高低长短都能游轫有余酣畅淋漓,可见其气口的功夫之深。而李长春近年刚过六十,其唱远不如前了,往往心有余力不足,大段的唱腔已显吃力。
其实声腔“柔化”“歌化”的现象不光发生在裘派身上,目前一些声腔刚键的流派都受着冷落,如生行的高派、谭派都后继乏人,旦角的尚派、赵(燕侠)派更几无学者,净行正宗的金派、郝派早以绝迹。这与大众的欣赏趣味变化有一定关系,可毕竟不能只发展一面之风,这对京剧声腔的多元化不利,对流派的全面继承也不利。
再说回来,裘派声腔中的“虎音”“炸音”的运用与他的“鼻音”“脑后音”同样重要,裘本人很能利用声腔塑造人物,奸狞的严嵩、潘洪、屠岸贾、顾读;猛撞的张飞、周处、马五、李七;沉稳的包拯、廉颇、徐延昭、姚期;绝不是一种声音。以情传声,以声塑人是裘派的特点和长处,而如今舞台上真有点“千裘一腔”了。裘本人是善于吸收其他行当和剧种的艺术特色的,并利用这些来为不同的人物服务,最终我们才能听到看到不同的剧中人物。
有人说京剧也该“补钙”了,虽是玩笑,可也值得深思。

本贴由裘迷于2002年9月24日23:55:00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