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奚派有小气之说,要么就是对以小为荣,恃小为傲甚以为然了!其实,物的两面性本身就昭示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真理。何况小气二字,见仁见智,一语中的者:小即为大,也未可知。诚然,古往今来,小家碧玉确是不及大家闺秀听来有着美的强烈诱惑和感召,似乎就是那么不大方,难登大雅之堂。即便如此,小家碧玉却也是勿庸置疑,不可或缺的占得美女之一席,才女之一地,平分秋色,角逐群芳。倘若没有了小家碧玉,美便是不折不扣的残缺,虽然也可称得残缺之美,但不过是人类掩饰其抱残守缺的心态的借口罢了。如此这般,有何来“小气”二字?
我想说的是奚派不小!
奚先生最初习谭,求得的正是大气与磅礴。先师的教诲与神韵即便是在既成的奚腔中也能够寻根溯源。至于后来的学余,学言,以及结合与生俱来的自身条件,凭借后天修养的文化底蕴,余腔言唱也好,独树一帜也罢,直到晚期从艺的神来之笔,点睛之作,皆可谓博采众家之长,集大成者。它山之石,攻得的美玉。奚派虽不是天马行空般的洒脱,却也是大含细入的精深。如果难以意会那豁然贯通的痛快淋漓,曲径通幽的赏心悦耳也足以使人回味无穷。于是,这“小气”二字又从何说起呢?奚派的形成为当时的京剧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人接纳认可,形成了流派,无须辩驳的大势所趋。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本是万物衍生发展之根本,未曾离经叛道,不敢数典忘祖,断然没有道理时至今日冠以“小气”二字便与现代的京剧文化格格不入起来。
难道又是“现代”惹得祸?难道人类基因变异已经糟糕到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地步?还是对丑恶没有了强烈的憎恶,顺其自然的对美善失去了执着的追求?亦或是也因不谙世事,就归入了“俗”流,超“凡”脱“俗”的人们还来不及给它个更体面的借口,就因背离了名利熏染,物念缠身的社会主流而壮烈牺牲。通常都是这样,人的自以为是注定了自取灭亡,京剧也如是,再上层的建筑,概莫能外!
求同不妨存异。惊人的一致往往导致更为惊人的离心离德。还想说奚派!面对《哭灵牌》中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悲凉,因为“失落”了大方而流于“小气”,而不能使你感同身受,为之动容,那就只能令人惊叹你的好一副铁石心肠;听着《碰碑》中家败人亡,万念俱灰的倾诉,因为感情的内敛,行腔的含蓄而难以让你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却也难怪乎旁人对你麻木不仁的鄙夷。无须置疑自己的欣赏水平和领悟能力,因为戏虽是回肠荡气,但能由衷的感心动耳的人却通常有两种:一窍不通的人和无所不通的人。无伤你的大雅!
其实,奚派的小处着眼恰恰是大出落墨后的精益求精。纤悉无遗地雕琢的正是巨幅长卷的伟岸气度。没有壮烈到喋血,却能深刻到透明;不屑张扬到极致,但求内敛出精髓;虽不企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伟,却能参悟出小蕾深藏数点红的雅致。唱腔渐入佳境,人物呼之欲出。这大与小又有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所谓“小气”有何尝不能仅用大方二字作以完美诠释?
戏比天大,人心却时常不能平衡大与小的区别,就像公与私的分明一样,尽管时常糊涂,但一般不会累及自己。
我喜欢建国对奚派大气的解释。当初,他带着奚派来到北京,本身就可谓壮举。一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非三思而绝不可孤行己见。二则,即便是万物之源的自然界,不速之客历来都会给原本相安无事,大局已定的生存环境掀起波澜。何况京剧圈绝不逊色于自然界的兴衰枯荣,异军突起,哪怕是实力超群者,欲分天下也必伤元气。建国的实力本该当仁不让,但对于那些已经习惯舍我其谁,一统天下者,如此“威胁”,必是外忧带来内患,于是,对于形形色色情非得已的无所不用其极,不知凭建国的个性还能否应对自如。要知道,功力悉敌是不一定能战胜来自实力之外的人的较量的。故而,不管多么清净的水,一流下去,便注定要合污了。
事实是这样,建国选择了奚派,奚派也没有辜负建国。建国让奚派从成功走向辉煌,一直走下去。奚派或者说是京剧也让建国感悟:做人,从艺,不一定要合污。虽有太多的诱惑,机遇和可能,足以取代与京剧,与奚派为伍的寂寞与淡泊,但人性本无为,是不可强求的。艺术之大,濡染了他人生观的豁达.所谓大舍方可大取,失去才能得到,放弃意味者锲而不舍的追求......
喜欢听建国形神兼备的奚腔奚韵,在他看来,发展与继承没有明显的界限,却有着认识与理解的日趋成熟。而那些所谓小气与大方之谈更不会成为他追求奚派更高境界的羁绊,无此之说,便无以解释;有此之论,也是不言而喻。
恃才傲物的祢横,大中闻之馋臣谋朝,替天行道的呐喊,小中却见其怀才未遇,狂妄不羁的真实本色;重情重义的刘备,大中可见誓破东吴,报仇雪恨的决心,小中却感其伤兄弟如同断手足的切肤之痛;年迈忠勇的杨继业,大中是英雄气短,进退维谷的悲壮,小中确是哀莫大于心死,男儿洒泪的无奈;舍身进谏的褚遂良,大中可见一身忠义,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小中流露的是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胆忠心;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大中见其险中作乐,谈笑退兵的睿智,小中却能体会他神色泰然之后的那份忐忑不安。
老生不应长谈,可言之不尽的还是老生。奚先生当初的博采众长,独辟“奚”径;以至建国如今的慧眼识珍,“建”走偏锋。奚派之大气,箫声之永恒,虽不言之真理,但绝不是没有道理。

本贴由楠楠于2002年2月22日11:54:49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