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声腔三十年一变”,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向来是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的。日前,针对当代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创新问题,中国剧协特别组织刘长瑜、孙毓敏、李玉芙、张学津、迟小秋等一批京剧名家,举办了以“戏曲与时代”为主题的演唱艺术研讨会。
艺术家们一致认为,现在艺术多样化是必须面对的事实,京剧包括其它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比如观众数量减少、市场不易拓展等,但戏曲本身不应躲在象牙塔里,要尊重老百姓的耳朵,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积极创新,适应时代要求。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季国平说,历史上,演唱艺术的演变也是非常明显的,唐诗、宋词、元曲,虽然现在看到的大都是文字,其实当时都是入乐的,文字、格式、韵律的变化本身就反映了声腔的演变,今天的戏曲艺术也不会例外。李玉芙说,中国戏曲艺术与时俱进的传统是由来已久的,戏曲的特点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流派,靠不断出现的新流派推进戏曲本身的发展。所谓的新流派,其实就是新戏、新唱腔、新特点,就是戏曲跟着时代走的典型表现。迟小秋谈了自己不久前参与改编《锁麟囊》的尝试。她说,《锁麟囊》是京剧程派的经典名剧,唱念做表都非常讲究,他们最初改编时也存在一些顾虑,怕改得不够恰当。但是本着适应观众、开拓市场、吸引年轻人的目标,最终还是尝试性地对剧本进行了精炼,把一些很“文”的词语变换了一下,舞台布置和戏曲结构都有所修改,整部戏缩短了半个小时,经过专家讨论后演出,反应还不错,今后会继续进行努力。
同时,艺术家们对当前戏曲艺术的发展创新也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张学津说,对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能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戏曲陈旧,更不能为了赶时髦,随便拿西方的艺术理论来生搬硬套。中国戏曲艺术自成体系,有自己的美学理论,现在有些新戏,不用传统的虚景,学西方的话剧、舞台剧,甚至音乐剧,动不动就用实景,不但花费巨大,而且破坏了戏曲特有的东方表现艺术。王蓉蓉说,现在很多新戏,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大精力,最后留不下一段唱词,留不下一个人物形象,而在老百姓中间,真正有市场的,还是那些传统的经典剧目,这个现象也值得深思。李玉芙说,传唱下来的剧目越来越少,而很多新戏质量不高,站不住,这种情况很让人担心。其实,现在的老戏,也是以前的新戏,现在的新戏,就是以后的老戏,不管老戏新戏,能传下来的才是好戏,关键是艺术质量要过关。艺术家们都认为,发展创新,也要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在很多经典名剧,年轻人大都是只会唱其中的几段,能原汁原味从头唱到尾的十分鲜见。其中蕴涵的精华,还没有吸收就丢掉了,这是不科学的。因此,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戏曲艺术才能健康发展。戏曲界应该积极努力,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记者彭宽)

(摘自 《中国艺术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