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先生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为深圳市民讲演《近看梅兰芳——京剧艺术鉴赏与品评》。徐城北是梅兰芳研究专家,他写作的《梅兰芳与21世纪》、《梅兰芳》三部曲被视为梅兰芳研究的高峰。

梅兰芳是不可超越的

徐城北的父母在解放前是著名的进步记者,当年徐城北想报考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父母都不赞成,觉得他是在“向后看”。不过,对于梅兰芳等京剧演员,他们也都是很敬重的。他的母亲曾多次采访过梅兰芳,感觉梅兰芳“确实是美的化身”。而在徐城北看来,梅兰芳是不可超越的巅峰。戏剧专家张庚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学习梅兰芳,超越梅兰芳”。徐城北对张庚说:“您的前半句我赞成,后半句我持保留意见,我觉得超越梅兰芳是不可能的。”
梅兰芳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在他之前的男旦有的已经去世,有的中年就倒了嗓,没有什么名角“挡路”。梅兰芳上世纪20年代成名,1927年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又带出了四大须生、净行三杰,领衔一代名家。京剧在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有过两次辉煌,两次他都赶上了。梅兰芳去世时,陈毅元帅在致辞里赞扬他是“一代完人”。梅兰芳一生顺顺当当,没有什么大的坎坷,他的毕生精力就是追求艺术、追求美。

养鸽子练眼,跑冰地踩跷

其实,梅兰芳的先天条件并不算好,年轻时他的眼睛有毛病,遇风就流泪。为了练眼睛,梅兰芳就养鸽子,每天放鸽子的时候,他先拿竹竿绑个红绸子挥舞,吓吓鸽子,让它们四处飞。然后把红绸子换成绿绸子,召唤鸽子回来。这样既锻炼了臂力,盯着鸽子看又能锻炼眼睛,就把这个毛病治好了。以前的妇女是缠小脚的,舞台上的男旦也要“绑跷”,就是在鞋下面绑一个木头小脚,踩着很难受,也容易摔倒。梅兰芳三九天在院子里泼水,浇出一块冰地,绑了跷、穿上行头在上面跑圆场。练就了这样的硬功夫,他走起台步就特别好看。
梅兰芳还有一个本事,会的戏特别多,京剧和昆曲加起来号称300出,最精彩的是“梅八出”。而现在的名演员会的不过是几出,再加上一些折子戏。1958年到1959年,梅兰芳排了一出《穆桂英挂帅》,这是他在解放后惟一的一个新编剧目,是根据河南豫剧演员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改编的。马金凤演穆桂英,有一场连唱108句,梅兰芳的全部唱腔不到70句,但每一句都唱得一波三折,一句能拿下三个“好”。他还把有些唱段进行改编,设计了很多舞蹈动作,每个身段都那么漂亮,把原本平常的唱段变成了戏里的高潮。梅兰芳演穆桂英时,手托帅印,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六面体,包着黄绸子。现在有些演员偷懒,在“帅印”下面抠了三个洞,梅兰芳的“印”上一个洞都没有,可不管做什么动作都托得稳稳的。后来有人发现了奥秘,梅兰芳在“印”里面放了一个小铆钉,如果托得不稳铆钉就会滚动,发出轻微的响声,他就马上调整手型,就是这么简单的小办法。梅兰芳自己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做得非常好,艺术上登峰造极。

现在是“小李杜”时代

徐城北喜欢拿诗歌来比拟京剧,唐诗分初、盛、中、晚,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的巨匠,李商隐、杜牧是晚唐诗歌的代表。梅兰芳那一辈或比他更早些的演员,一出手就是最高级的东西,而今天舞台上的京剧名流、明星,充其量只是“小李杜”。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演员都不用功,从翻跟头等技巧来看,他们可能已经超过了前辈,但文化档次却总是上不去,经常急功近利,这也跟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气有关。“小李杜”是不是只有负面的东西呢?也不尽然。“大李杜”固然好,“小李杜”也肩负着重任。一方面他们要积极继承前辈的成果,而且晚唐之后就是宋词的时代,京剧也要开启这样一个新时代,这是“小李杜”们共同的责任。 现在,京剧越来越边缘化,徐城北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在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京剧等传统艺术必然从大众走向小众。现在全国各地仍有很多热爱京剧的票友,我们要保存对这份艺术的热爱,也许将来会出现转机。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的底子是很厚的,可以为其他剧种甚至电影、电视剧等提供营养。“功夫在诗外”,对京剧进行消化和吸收,将来在京剧之外很可能会有大成绩。(记者 张贺敏)

(摘自 《深圳商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