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京剧创新首要的乃在于京剧剧本的创新。京剧剧本创新的切入点则首先应在京剧新编历史剧和京剧现代戏的范围内去选取。请听我后面理由的叙述。
一、京剧传统戏,特别是对待京剧传统戏中的“精品”,最好不搞大拆大卸、肢解拼装,而应遵循“移步不换形”的法则,随时代的进步逐步予以改进。 所谓“移步”,就是不能够搞“照方抓药”、“师傅怎么教的,就怎么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有人形象地比方为“老戏老演”;有些不通和显然是错误的词语和概念,在现代文化水平较高的编、导、演、舞美和其他业务人员的集体智慧的参与下,应当能够得到纠正。京剧传统戏毕竟产生和形成于我国封建主义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时期,即令多数剧目是产生于民间,出自民间艺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仍然不可避免地掺入了封建主义统治阶级的思想糟粕;封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诉求,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这些方针和指导原则,还是正确的。当然,特别是后者,在执行中,曾经出现过“顾此失彼”的现象和错误,尤其是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方针和指导原则,都被一股邪风吹得踪影全无;例如,我在2005年8月24日的帖子“《天霸拜山》的‘禁’与《女起解》的‘改’的得失成败再析”中,曾经认为:《天霸拜山》的“禁”,虽然是“塞翁失马”,但是“安知非福”呢?而《女起解》的“改”,虽然是“塞翁得马”,又“安知”是“非祸”呢?“禁”,虽然一“禁”就是几十年“一晃”就白白过去了,值得庆幸的是,反倒得以原原本本地保留了黄天霸的“真泼皮流氓、假英雄豪杰”的真实嘴脸;“改”,去掉了苏三跪求狱神的迷信鬼神的细节,却大大地削弱了《女起解》反封建的筋力所在,试想,苏三具有的我国封建主义时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典型形象的意义,如果不是对于封建主义官场的黑暗彻底绝望的话,作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弱者,她不向虚幻中的偶像—狱神倾诉自己的冤屈的话,她又能够向谁倾诉呢?
所谓“不换形”,就是京剧还要“姓京”,不能撇开京剧自身的内在艺术规律,搞所谓的“新包装”,失去了京剧的特点,而使之“话剧化”和“歌剧化”。我个人极不喜欢“戏说”和“拼盘儿”一类的京剧,也许这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偏见吧,可是,这类京剧,眼下竟成为了流行风,好端端的京戏,被弄成了“油腔滑调”、“贫嘴寡舌”的“闹剧”。希望由真正懂和喜爱京剧的人来扶持、引导和帮助它走出低谷。
我认为:继承哪个流派,就要吃透那个流派的本质特征和特色,及其演唱的特殊韵味,“超级模仿秀”之说,很容易使人误解并找到流派继承上的“退化”与“变形”的借口。例如,说某某流派继承人,其所唱,已经从某某流派特有的韵味与特色上滑坡到大路的水平,就不是进步,而是后退了,反倒借口什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云云,这句话岂是对仅具有这类水平者所说的吗?
二、在京剧新编历史剧的领域,尽管京剧已有的传统剧目浩如烟海,但是,仍然有许多适合用京剧表现的历史题材处于空白状态。这些空白,值得花力气去填补。因为,它们还有其独具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历史、人文,以及文化娱乐、审美与欣赏等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例如,京剧中反映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廉之风”的剧目就极贫乏,近年来,我只在评剧的演出中,见过一出《刘伶醉酒》,这还是写得是我国一位东晋时期嗜酒如狂的名士的作品。那一时期中,有的人官至宰相(可称是“位极人臣”、“位高权重”了吧),但却是“家徒四壁”、“家无长物”的那种在社会上形成的一种以崇尚清廉为荣的“社会风尚”,到现在也还是值得令人向往的!
三、我还是坚执地认为:我国六十年代初期关于京剧“三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科学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三并举”的方针也被一风吹了。只有被江青之流掠夺与篡改的“样板戏”一花独秀,只落得诺大的戏曲百花园,百花凋零,一片凄清冷落。但是,现今,我们振兴有望的中华大地上,一片腾飞景象,其它地方戏曲,也已百花复苏,欣欣向荣,京剧又怎么能够离时代前进的轨道越来越远了呢?传统戏,特别是京剧传统戏中的“精品”,不能丢失,必须继承得好,必须“原汁原味儿”地继承和保存下来,因为它们蕴涵有很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们有“古为今用”的不朽的意义,它们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欣赏娱乐价值,他们有说不尽的其它的了不起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原汁原味儿”地继承,并不等于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生吞活剥”、“师傅怎么教的就怎么演”,不能有一点儿“离经叛道”、不能有一点“违背祖训”之处。我读了由周桓先生执笔、李万春先生口述的《菊海竞渡》一书,令我感动的是:李万春先生几乎是在他演过的每一出戏和他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里,都要在人物的一句唱词和一举一动中,琢磨和推敲出他所能够“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京剧的王国里,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戏,反映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剧目实在是太少了,与时代太不相称了。难怪现代人要远离它而去!我于2006年4月4日在《咚咚锵—中华戏曲网》的〈中国京剧论坛〉上贴出的帖子“京剧离时代到底有多远?”中,已经就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愿意在此转引原帖如下:

“京剧离时代到底有多远?

前天(06年4月2日)看了央视播出的中共兰州市委书记陈国平关于治理“庸官”的节目,我为他所说的下述话深深地震撼了,他说对主持人说:“我不同意‘父母官儿’的说法,在我们中国,普遍存在着一种‘父母官儿’的‘情结’;当官儿的,喜欢把自己看成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儿’;老百姓则把期望寄托在‘清官’身上;我们常说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其实,公务员就是‘纳税人’花钱顾来的为其服务的。”又斩钉截铁地说:“人民不需要‘父母’!”电视节目群众席上响起一片掌声。(他的话我没有在电视机前做笔录,不敢保证一字不差,但是他的意思绝对没有记错。)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京剧有相当大的分量和比重仍然是沉浸在“清官情结”之中的,确实离我们现时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求相差太滞后了。京剧除了应继承好优秀的传统剧目外,太需要新编历史剧(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审视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特别是现代京剧!
历史事实证明:京剧是可以演好现代剧的,当然,需要做出努力,运用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克服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各样的思潮的影响,不能忽而左、忽而右地摆来摆去,就是摆不到正确位置,走不到正道上来,现在京剧人面临的是多么好的机遇呀!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6年4月04日09:45:0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其实,京剧可以凭借它特有的艺术潜力和艺术魅力,完全可以演好现代戏,这既是为“文革”前,五、六十年代的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也是我为什么不能够同意“分工论”的理由(曾经有人主张由我国的地方戏曲演现代戏,由京剧只去演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6年4月15日09:17:2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