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剧的爱好者,自然有评论的自由,而且各有好恶不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我还是想再次老生常谈的说:请严肃点,请负责点!
我个人有四点意见作为警示,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的四个原则,希望能给论坛里的陈辞滥调泼盆冷水。
一、 根本没有京剧权威。
现在写书的、电视上露脸的专家不少。我承认,他们有的知识渊博,有的见识丰富。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附,京剧历史这么长,内容这么精深,谁能都懂吗?不可能。所以,只有某方面的京剧专家,没有什么权威。我们只要翻翻书店里那几十种(京剧书目少的可怜)著述,就不难发现有很多“注水肉”,人云亦云、东搬西抄;还有的完全是主观臆测,再加上校刊的错误,经常张冠李戴,令人怀疑其真伪对错。有考有据的作品少的可怜。对于青少年的戏迷就要小心上当受骗,要时刻打个问号才行。耳熟能详的典故往往并不一定真切可信,或往往不是事实的全部。前些天有位青年戏友找我,他说他是余叔岩迷,觉得余叔岩最好。我问他为什么,他引经据典的谈了近一个小时。我很严肃的对他说:“你说的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没有真正的自己的感触,也没有具体的与别的流派的比较,因此你是迷信。”我又语重心肠的说,“我们这个年龄,一出余先生的戏也没看过,一个与余先生有过交往的人也没接触过,只凭着十八张半唱片和几本评论集,就说自己怎么怎么爱余派,不心虚吗?不是媚雅吗?还是要踏实些,多学点音韵常识和唱腔理论,反复比较着听上几百遍录音,记上几十本笔记,再说你是多么迷多么爱吧。”
二、 要有基本的时间观念。
一个演员好不好,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后才能作出评价,不能以一场戏一段唱而武断。比如谈杨宝森、李世济,起码得了解他们早期什么样,晚期什么样,不能以偏盖全。比如你拿于魁智和杨宝森作比较,首先就得承认没杨就没于,因为于是宗杨派,杨宝森是杨派的创史者,再者你还得用两人同一艺术阶段的录音作比较才算公平,很多老唱片,录音的名家都已年过半百,或状态不佳。总不能拿这个与现在三、四十岁,正在顶盛的演员在高科技的录音棚里润色过的立体录音来比较作结论吧?
三、 比较,比较,再比较。
对于见少识窄的年轻戏迷,想提高欣赏和评论水平,只有两条路:一是大量阅读文献资料(要去伪存真),大量听(看)京剧录音录相,然后反复的比较,客观的分析;二是积极的实践,学唱学念,嗓子不行就学学场面,有条件的最好登登台。这两条缺一不可,否则要么是纸上空谈,要么是一叶障目。
四、 人、戏分开。
有人说“艺如其人”,这要讲角度。我们不能因人废艺,也不能因艺毁人。往往我们的争论是从谈艺始而以批人终,这个最要不得。何况,艺有美丑,而无对错呢。
我们不能把前辈名家人云亦云的“神化”了,也不能把现在的知名演员夸得没了方寸,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京剧的鼎盛年代,这个“大时代”以我个人之见将一去不复返了,就象唐诗宋词一样。可在小的环境和群体中京剧还要成长发展,这需要好的演员,也需要懂戏的观众。京剧表演的理论体系还停留在几本艺术评论和回忆录上,如果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努力的不严肃的去考证去钻研,只是把它当作装饰我们情趣的娱乐和为评论而评论的话由而已,京剧艺术怕终将变成我们的一种“幻觉审美”了吧。

本贴由裘迷于2004年5月17日17:42:4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