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历史告诉我们,男演员可以全方位的塑造女性角色,不论哪种性格哪种年龄都可以令人信服的演义出来。不论青衣、花旦、武旦或老旦,京剧史上都不乏优秀的“男旦”演员,甚至是大师级人物,“四大名旦”就是例证。我们抛开历史和社会原因,单从艺术本身上来看,也不难看出“男旦”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比如声腔易耐听,比如气息较充沛,比如表演更具艺术化(因为他们没有本色可依赖)。若一位男旦演员扮相好,能不断揣摩女子言行、心理和气质,加上艺术加工和程式规范,很可能“比女子还像女子”呢。
反过来看,女演员塑造男角色就困难的多了,在京剧舞台上女子登台的日子也不算短了,可能让观众信服的成了角儿的女老生、女小生、女花脸却了了。像女武生、女丑更几乎未见。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我以为,似乎京剧舞台上女演男角优势不大。
以孟小冬女士为首的女老生群,算是成功的代表。她们塑造人物,往往扮相清秀俊美,书卷气浓郁。若声腔不带“雌音”,表演大方规矩,不妨成为好演员。但我们似乎很难判定她们能超越男演员演老生,即便是孟氏也未能高于余叔岩。
如果说老生、小生,有的角色还有女演员的发挥余地的话(或言还有所优势的话)。那么作为女子,要演好花脸就更难了!因为花脸往往是塑造那些粗犷豪迈威武的男性人物,这与女子本色正好相反,毫无参照之可能。女演员演花脸,有很多劣势,比如身材:身材过于瘦小不行,在台上撑不住。当然侯喜瑞、裘盛戎等名净身材都不高,但他们能用提腰长身等方法弥补,而毕竟男女骨胳结构有异,女演员做起来就有所困难;比如相貌:若女演员面部棱角分明还好,若圆润清丽则又吃了一亏,勾上脸谱准像娃娃脸,使角色受损;再比如声腔,为什么京剧史上好的花脸演员相对少,其中一个就是花脸的声腔较难把握,经常使用炸音、膛音,对脑腔、胸腔、腹腔共鸣用气都很讲究,这些都非女子长项。女花脸一般不耐唱且声腔显薄并力度较弱。也许我们偶尔听到一些唱得还不错的女花脸,但一听念白往往又差了一层。综上所述,女演员演花脸有很大局限,玩票倒也罢了,作为专业想立派成角儿,实在是有些难度!当然也有出色的女花脸,齐啸云就是一例。但这需要有天赋的好嗓子和付出比男演员多得多的努力。否则,也就让人看个新鲜罢了。
为什么说裘派女花脸更难呢?因为裘派本身在花脸行当中就有很“内敛含蓄”的一面,从唱腔到表演都不是大开大合,讲求韵味儿沉稳,细致淳正。有些角色,很多男演员学裘还容易唱“温”、唱“闷”、唱“媚”,女演员演起来其中尺度就更难把握了,不知不觉就很能演得扭捏起来。此外,必须提到裘派是“唱、念、做、打”很全面流派,对念白、做功要求也很严格,要利落有劲头,女演员演好非要吃大苦不可。当然,我说作裘派女花脸难,并不代表女演员学净行其他流派就轻而易举。
我对女演员学花脸确实很悲观,就是因为看不到有什么优势可言。而且京剧历史上的优秀女花脸实在是凤毛麟角,但愿这是我的偏见,那些正学或正演花脸的女演员们要真能闯出条路子来,真成了角儿成了腕儿,使我这一番言论都成了歪理邪说,倒不失为乐事。 至于“女丑”成角儿,我是一点儿希望也看不见。
一些地方戏,男人的角色就是都让女子来演,女小生、女老生都有不错的,可女花脸就差着很多,不知道这能不能对我的看法作一佐证。
现在很多戏校反对“男旦”,不培养“男旦”。我看,就更没有理由大张旗鼓的培养女老生、女花脸。因为培养“男旦”也许还能出个“梅兰芳”、“程砚秋”、“李多奎”,女老生顶多再出个“孟小冬”,要出个女“金少山”、女“裘盛戎”,我是不信,根本想像不出来。
最后,必须自我批评一下,本人确有偏见,同是唱花脸,我肯定首选听男演员的。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6月16日22:49:3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