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丑当中,老生和青衣花旦的戏最能吸引观众。我本人素喜丑角,因其最生活化,最不道貌岸然,能言人之不能言。此外也有专爱花脸戏。不过我很少听人提到老旦。
早期的老旦角色并无专人扮演。我看过的《甘露寺》音配像, 太后一角就是由名丑马富禄扮演。这类老旦戏有时浸染了老生的韵味,说白了,就是整个一男人嗓。后来,票友出身的龚云甫在改造老旦唱腔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其中同时融入青衣腔和老生腔。
而今天的老旦演员即使不演《红灯记》,她们身上也时常能辨出当年“李奶奶”的烙印。以我之见,现在的京剧舞台上没有比老旦的表演最奇形怪状的了。举凡有老旦上场的戏都极别扭:不像传统戏曲中的老太太,更像深明大义、高瞻远瞩的英雄女代表,夸张做作的程度前所未有。
推究起来,有两个因素对新时代老旦气质的蜕变居功至伟。一是建国以后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旦角演员渐渐多由女性担任,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以男性为主。唱老旦的男艺人需要在嗓音中带有雌音。这其中自有道理:老年妇人虽然不能说是泯灭了性征,不过年龄一到,嗓门确实常常粗声大气起来,更讲究持家的尊严。所以,发音浑厚、刚劲的男艺人气质上显得更贴切些,相比之下,后来的女演员刻意向这种气质靠拢,反倒学出些许怪异的男人味来———其实在青衣、花旦等其他旦行里,演员主体由男向女过渡的过程中都存在这种问题。
改造老旦气质的另一大功臣是样板戏。当下舞台上老旦之所以与其他行当很不协调,细究起来,恐怕那“左得可爱”的气派难辞其咎。老旦表演永远是“老三篇”:走起路来颤颤微微,唱将起来声如铜锣,一柄拐杖常不离手。造成的实际印象是似老非老,“人老心红”。在整个戏曲界流俗的走势之外,老旦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那声嘶力竭的唱法,和那一种高昂的激情与斗志,其中难道没有样板戏的影子?样板戏源于京剧现代戏,带着话剧腔,改造后的结果,老旦的一举一动处处洋溢着富有时代特征的慷慨激昂。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