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中路无奈搭班小剧团

他们也站在舞台上,但常常行走在光环之后的阴影中;他们也与体育健儿一样练功不辍,浑身是伤,渴盼演出,却无奈武戏的演出市场在日益萎缩。今年12月在沪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节首次设立了武戏比赛,最近,上海进行了热身预赛,让我们有机会把目光投向媒体、社会平时极少关注的对象——京剧的武戏演员。

每天练功演员没几个

京剧行当丰富,仅武戏演员就有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武小生、武花脸、武丑、武旦、刀马旦等,但几乎各个京剧院团都存在武戏行当缺门现象。武小生、武花脸等几个行当,全国都稀缺。武戏,常常需要“一堂人”,没有这些行当,一些优秀的传统武戏就很难在舞台上得到完整展示。 除了跟斗翻得还凑合,全国武戏演员刀、枪、剑、戟的功夫普遍在集体退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武戏演员更需如此。但上海京剧院创作室主任王涌石说,常年坚持每天练功的武戏演员,也就两只手数得过来的那几位。基本功不扎实,距离武功的“高、精、尖”更是太远。当今京剧武生翘楚奚中路很是痛心:“武戏演员身上没玩艺,观众凭啥花钱进剧场?”

演员只得借团演戏

武戏市场萎缩更严重。很多武戏演员,难得演一回主角。上海京剧院依靠与逸夫舞台场团合一的优势,数年坚持“双休日京剧日场”,武戏演员尚有展现技艺的舞台,但一些外地小院团,常常一年演不了几回传统戏。因此,很多武戏演员,有时月收入仅1000多元。
为了不让武功荒废,有些武戏演员只得借团演戏。除了在京、津、沪大码头的演出,大武生奚中路经常到温州等地搭班小剧团,在条件简陋的剧场里演出。

新编剧目忘却“武戏”

新编京剧,很少为武戏演员度身打造,这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由于新编京剧,常由话剧导演执导,注重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而传统京剧尤其是武戏,讲究技艺的观赏性。武戏演员的一招一式,恐怕很难满足话剧导演的“思想和情感”。新戏少了,获奖少了,武戏演员在剧团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武戏演员,注定是要吃青春饭的。不仅如此,武戏演员的受伤率也高。骨折、摔断大筋……稍有失误,或许就会结束舞台生涯。因此,戏校招生难,招到的学生又争着去唱老生、花脸和青衣,愿意为武戏而奉献的学生越来越少。

今年京剧举办武戏比赛武生获奖有盼头

京剧武戏,在没落中无奈挣扎。多年来,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马博敏想举办京剧武功大赛,以推动京剧武戏的重振。在马博敏等人的努力下,文化部首次在京剧节中设置了武戏比赛。这次比赛,全国总共有70出武戏报名参赛,从中选出30台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决赛。最近举行的上海预赛中,奚中路(武生)的《铁笼山》、金喜全(武小生)的《八大锤》和严庆谷(武丑)的《金刀阵》从9出武戏中脱颖而出,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的武戏比赛。
马博敏期望武戏比赛能成为三年一度京剧节的常设项目,激励全国的京剧武戏演员勤奋练功,让他们从此有个获奖的盼头。(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