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长期流传着"杨宝森嗓子不好"等舆论:魏子晨在《厉慧良与杨宝森》文章中,更进一步贬打了杨宝森:"杨宝森是不够格老生的",尽管又说杨了不起、伟大,但"不够格老生"像是千钧雷霆,打入人的脑海。1992年第4期《中国京剧》徐城北在《人们为什么数典忘祖》中又说:"京剧青年老生中,如果没有好嗓子条件,那么他常以杨派自居","在京剧围内大约没有人敢说杨已"青出于蓝胜于蓝"了","余派是全能的,杨派是单一的,"等等,不已而足!我所听到这些实在为去世40年的杨宝森喊冤,实为这位最受人们喜爱的杨派及其弟子不平,虽然我不是杨派弟子!
我认为杨宝森嗓子条件不错,尤其耐力很大,杨派的常演拿手戏,无论是《全部伍子胥》和《全部清官册》等都是老生重头戏,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像《碰碑》反二黄,一口气要唱十几分钟,他如没有嗓子本钱,是不敢常演的!而且不光唱,就是白口也极富韵律!他的念白好像是没有伴奏的"唱",好听的很!我认为老生杨派,旦角张派所以受人喜爱和风糜至今,不以单纯高调门卖嗓子而是唱情,唱韵味,这正是抓准了唱戏的精髓关键!
京剧界有一种"似怪非怪"现象,也许是"树大招风罢",京剧二百年历史长河中,知名度高的和不太高老生、旦角一批又一批,可在"大"的报刊上贬名的不多见(当然我不反对,有分析研究地百家争鸣,相反应提倡,但不是一分为二的简单肯定或否定,不利于艺术和他人),目前来看"被列"为贬对象是最受欢迎的杨派和张派了:"嗓子不行啦","歌唱艺术家啦",这种曲直不分,实在叫人难平!
我觉着徐、魏二位对杨宝森认识不全面,现实学杨派的,李鸣盛,于魁智,杨乃彭、张克嗓子条件都是很不错的,学流派不是表面学调门而应主要是学演唱技艺,当然杨是在余派基础继承取舍发展的,尽管余嗓音高、中、低都很通达,发音、共鸣很正,但也不能说杨就不能"出于蓝胜于蓝"。还拿唱说,杨的演唱节奏、运腔及音韵上比余更细腻了!杨宝森创出杨派这就是"胜于蓝之处",杨先生已去世几十年了,魏把厉和杨作一"仲裁"有何现实意义?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