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李孟嘉将在东城文化馆演出骨子老戏《赵云截江》,诚可喜事。在当前年轻演员在剧团内演出机会少且排新戏困难之时,能参与票界活动借票房舞台实习演出的做法很好,由此引发浮想,闲话一回。
有关赵云和阿斗的故事,京剧里有两出戏演绎:一为《长坂坡》,戏里的阿斗是个婴儿,只是糜夫人怀中抱着的一个道具娃娃,俗称作“喜神”的;另一出就是《赵云截江》了。按时间算,此时的阿斗已经成长为“学龄儿童”了,《三国演义》书中交代的清楚,孙夫人离开荆州时,“便将七岁孩子阿斗,载在车中随行”,如果让阿斗登台,起码是个娃娃生。但是在戏里出现的仍然是孙尚香怀抱的“喜神”。这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虚”与“实”,也是戏曲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不讲理的合理”。与其台上来个孩子捣乱还会搅戏,不如权且让他不要长大,让大人们抢来抢去,更能说清主题。
《截江》一剧,源出《鼎峙春秋》,其中有“赵子龙奋身救主”一出,清道光年间,庆升平班演出时即有此剧目。由李顺亭演赵云,是武老生,挂长髯。后刘春喜接演不挂胡子,乃是武生,赵云着重念白。
后来李洪春先生传承了此戏,他扮演的赵云也曾由挂髯口转化到不挂,从刘春喜路数。对这出戏,李洪春先生花费了许多心血,他为赵云这个人物设计了许多繁重的身段功架和铿锵有力的念白,他演的《截江》颇具特色,遂使此戏和他另外一出代表戏《秦琼表功》一道成为关(羽)戏之外,内外行观众一致承认的家门独擅剧目。
上世纪五十年代,李洪春先生长子李金声组班演出时,经常上演“三国”剧目,这出《截江》常见于舞台,颇受欢迎。文革后,金声先生在北京戏校执教,亦曾以此剧为主教剧目授业。
六十年代时,正如日中天的武生新秀钱浩梁有幸得李洪爷亲授了此戏,他随剧团下江南演出时,一炮而红,大获好评。
十多年前,天津王立军也演出了《赵云截江》,剧本是丁振远改编的,由厉慧良先生设计编导,其中安排有赵子龙靠旗杆接鞭等特技,演出风格属另道蔓儿的。
想演好《截江》这出戏,难度确实很大,虽然戏里没有高难度的翻扑和激烈的武打场面,但对演员的身段功架要求极高,要演出“份儿”来,
确实能够衡量考验演员的功力,且不容易讨俏,因之这出戏也就慢慢地淡出了京剧舞台。
此戏似乎不适于低年开蒙,待学生稍长,会戏多些,舞台经验积淀稍深时再学演这出戏效果会更好。
李孟嘉的《赵云截江》是由他父亲李世声(李洪春幼子)所教,并由他大伯李金声指点排练的,可称是克绍箕裘,家门本派,底子比较扎实。相信他在演过《对刀步战》和《林冲夜奔》一出长靠和一出箭衣两出昆曲戏的基础上再学演这出较难的骨子戏定能出彩,预祝他成功,我们翘首拭目,等着瞧!
本贴由瓦酉斋主于2005年12月21日06:20:2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