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综艺部的名牌栏目《绝版赏析》,正月十五晚将在文艺频道推出一台名为《古中国的歌》的元宵京剧晚会,数位耄耋之年的京剧名宿与一批中青年京剧名家、新秀欢聚一堂,《蟠桃会》、《白蟒台》、《双包案》、《小商河》、《大回朝》、《战蒲关》、《斩华雄》、《鸳鸯冢》等一大批久已绝迹舞台的经典名段纷纷再现荧屏,因而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绝版晚会”。
在晚会排练现场,记者在红灯高悬、急管繁弦的喜庆气氛里,听到了这些梨园守望者的弦外之音。而通过采访,记者更感受了京剧界人士对传统京剧生存状态及其与现代媒体互动关系的深深焦虑。而这些,比场上的西皮、二黄似乎更耐人寻味。

京剧价值在于历史文化

《古中国的歌》这台晚会的名字,源出于著名哲学家叶秀山(秋文)的一本赏析京剧流派唱腔的小册子。晚会导演、资深京剧研究专家柴俊为认为它道出了传统京剧的真谛,借来用作演唱晚会的名称特别切题。
京剧曾经是非常通俗的艺术,也是非常流行的娱乐样式,在历史上它有过多样化的形态。一方面,时过境迁,它的许多功能和形态已经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譬如,像海派京剧连台本戏、时装新戏的许多引人入胜的特点:内容的紧扣时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武打动作的火炽惊险、机关布景的奇技灵巧……现在大多为电视连续剧、功夫片等现代娱乐样式所取代或超越;而另一方面,京剧传统戏及其唱念做打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可惜的是,数十年来,由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传统戏的流失十分严重。晚会上演出的《大回朝》、《朱砂痣》、《天水关》、《双包案》、《白蟒台》、《举鼎观画》、《选元戎》等曾经是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有的是所属行当演员必会的戏,但是目前有不少成了青年演员闻所未闻的冷门戏,有的已经濒于失传。即使是一些久演不衰的经典名作如《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等也不停地被按照今人的意念恣意妄改,致使其认识价值和表演艺术信息大打折扣。在晚会上与自己的老师、84岁的杨派名老生梁庆云同台演唱《珠帘寨》的上京名演员李军,坦言批评这是“糟蹋经典”。他说,外国也有现代音乐,但是你听说过有把贝多芬作品拿来改的吗?
其实,对传统戏的认识在上个世纪就有不断的反复。晚会上,青年演员赵欢学唱了一段程派的《战蒲关》。这本来是一出青衣、老生的开蒙戏。《绝版赏析》的艺术顾问、程派名家李蔷华说:“这还是我小时候和妹妹李薇华一起唱过的戏,现在都快想不起来了。这出戏因为涉及古代战争中“人吃人”的残酷现实,在“五四”时期就受到攻击,许多著名演员都因而放弃了演出。然而,奇怪的是,在1930年前后,四大名旦中擅长青衣的三位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不约而同地灌制了这出戏的唱片。参加晚会的93岁的京剧名宿刘曾对记者说,这是梅、程、尚三位大师当年对重新提倡老戏的特别表示。
《绝版赏析》的总顾问、著名学者王元化多次谈到,他对梅兰芳、齐如山的反省精神十分佩服,梅兰芳1930年访美之后,观念大变。他们两人多次表示,自己创作的那些新戏不能代表中国戏曲,只有传统老戏才是戏曲的真正代表,“今后要多演老戏”。重现《战蒲关》也是“绝版晚会”继承大师遗志的一个象征。

电视戏曲不应泛娱乐化

与许多古老的剧种相比,京剧是幸运的。它的鼎盛时期,正逢现代声像媒体逐渐兴起,因而有幸保存了大量的声像资料。SMG的《绝版赏析》正是拜唱片、电影媒体所赐,通过解析、演绎这些绝版资料,已经制作了130多集,正在形成一部“京剧大典”。
不过,随着电视等现代媒体的不断强势,荧屏上的戏曲节目经常变味。参加“绝版晚会”的专家、学者直言,今天的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文化敬畏感,在传统戏曲节目中,乱加流行娱乐元素早已成为时尚。当年侯宝林相声讽刺的“关公战秦琼”现象,如今的电视编导往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为了节日喜庆气氛,《上天台》的“大放悲声”曾多次被强行改为“大放欢声”;身着宫装的杨贵妃由半裸的女子伴舞更是家常便饭……专家们指出,荧屏戏曲的种种荒谬无不显现出从业人员的颟顸与无知。专家呼吁,电视节目应该尊重戏曲规律。《绝版赏析》已故顾问、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朱家溍多次批评电视台乱搞“人海战术”,为什么老是8个包公一起上,4个薛湘灵唱同一段?
柴俊为对记者说,办这样一台晚会目的就是为了在元宵佳节让戏迷观众实实在在听一场好戏。京剧本身就是声色之娱。不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现代媒体没有权力把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强加给戏曲,从而剥夺戏曲观众之“乐”。(张立行)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