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曾经为中国的大众所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京剧在文革中受到的严重地摧残,在当今的中国,京剧在中国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了。如果将京剧的现状和文革前相比,可以说是很不景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增多,要想使京剧再像文革前那样的“景气”,我看是不可能了。但京剧仍然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一定会保存下去,仍然有一定的人群喜欢和珍爱京剧。最近有报道,徐城北说京剧会是“小众化”了。他的意思可能是说京剧不会像“通俗歌曲”那样大众化。我以为事情是这样的,不但京剧,就是歌剧、话剧也是如此。京剧、话剧、歌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都会如此,只有一定的人群喜欢,但“小众化”的说法,有些词不达意。
京剧艺术在文革中受到的摧残是严重的,特别是在文革中一批老的、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被摧残而永远离去了,这是京剧无法弥补的重伤和损失。那些老艺术家的离去,严重地影响了京剧的传承。因为京剧的传承是“口传心受”的。现在,严重的问题是教戏的老师,就造诣不深,如何教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是极有道理的。名师没有了,高徒就难得了。最近得知83高龄的吴素秋和张学津收徒的消息,真令人高兴。我们期望有更多的老艺术家在身体能力所及的情况下,也能收徒,是京剧这一国粹得以传承。京剧的传承,是当今保存京剧国粹当务之急的大问题。
京剧的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我们国家京剧院团是随着行政体制建立的。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曾将私立的京剧团体全部国营。国家、省、市几乎都有国营的京剧团体,但现在经费不足,甚至工资都无法保证。这些京剧院、团走民营的路又谈何容易!我国京剧的这种尴尬的状况,看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但另一方面,大多数的京剧观众是普通老百姓,经济状况并不富有。因此,这些观众希望听戏,但又难于承受很高的票价。而开办票价低的小剧场,开办者费力而收益有很小,又没人去办。而大剧场的真实的售票率又有多少呢?据说许多大剧场还是要靠赞助。这种矛盾的状况,恐怕要等很长的时间,等到老百姓真正地富起来才能解决吧?
当前,在我国京剧的发展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对传统京剧的摧残,那就是随意的乱改传统京剧,而且这种“修改”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在这些修改中,有的是乱改唱词,乱加节删。还有更不能容忍的是,给传统戏添加布景,使本来以写意和虚拟为特点的京剧,变得不伦不类。比如,《拾玉镯》中花旦的表演,就是在没有针和线的虚拟中,使观众看似有针有线的缝绣;在没有鸡群而表演出似在喂饲鸡群。京剧的骑马,就用马鞭做个姿势就可以了。又比如上楼,只要演员做登楼的姿势,观众就知道了。如果,在京剧舞台上加上鸡群、楼梯,又有针有线,演员也就不需表演了,这还是什么京剧?现在,在京剧的舞台上大设不景,非但无益,反而破坏了京剧的虚拟气氛。
现在还盛行导演制,而有些导演并不懂京剧,甚至请话剧的导演来导演京剧。我们担心京剧这一国粹,会被毁灭在这些胡乱的修改和不懂京剧的导演的手中,那时京剧就不可救药了!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就因为京剧有许多经过千锤百炼的优秀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是经过了许多前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要珍惜、保护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特别是那些著名的传统剧目,决不能随意地改动。如果要改动,也是要十分慎重的斟酌后再改,我以为能不改最好。在极左思潮的时期,许多戏被禁演了。而现在由于诸多的原因,传统京剧在以另一种方式被摧残,这是令人忧心的。
京剧要发展,但要的继承中发展;京剧要创新,但要在保留京剧特色的前提下去创新。如果京剧的发展和创新,把京剧的特色都改没有了,我看那就是对我们的国粹的摧残,最终会将京剧毁灭掉。我看这样的发展和创新是要不得的。
2005年9月9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