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京剧之所以兴了200年,主要原因在于"改革"。200年里京剧不知道改了多少了,改是为了吸引住观众,终于在20世纪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和娱乐形式。但是现在却不景气了,原因何在?
恕我这个在读的学生唐突,我认为"改革"的停顿是症结所在。
尽管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戏迷朋友对目前京剧的改革颇有微词,然而我觉得70年代后京剧压根儿就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所以会造成今天如此被动的局面。 京剧在历史上一直是与时代合拍的。有几个大的改革:
1. 在程长庚等演员的努力下京剧发展成熟了。程的改革是本质上的,是一次大的飞跃。使得徽戏最终与别的剧种合流,而产生了京剧。京剧的产生是几种艺术形式融合的结果。也是对于群众(不仅仅是戏迷)的欣赏口味的迎合的结果。
2. 梅兰芳等演员对表演,化装,舞美上的革新。这次的革新不是本质上的,意义不能与程长庚等演员的改革相比,但是也可以说是大刀阔斧的。这次的改革使得京剧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3. 传播方式的改革。随着唱片,广播的发展,京剧名家们积极迎合新技术的发展,在坚持舞台演出的同时,利用这些新的传媒来宏扬京剧。不少人认为这是不重要的,我认为恰恰相反,正是这一革新,使得京剧被更加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在20世纪初期,京剧积极的用这些新媒体做武器,迅速打败了各个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国剧。
4. 电影与京剧合流。说句实在话,这是一场充满了血泪的改革过程,因为让人想起了样板戏。这一过程主要是在50至70年代(当然,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第一部中国电影就是京剧,但是解放后的这次改革是主要的)除了样板戏外,还包括几部京剧大师们的杰出传统戏的电影,如《群英会》等。这一"合流"对京剧发展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必须承认,包括样板戏内的京剧电影都是成功的,极大的宣传了京剧艺术。我们父辈对于京剧的接触,实际上主要是靠了这些京剧电影。
综观以上的几个改革,就会发现京剧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与时代的进步相适合的过程。
然而80年代后,我们的京剧却误入了歧途。一味的把主要精力放到传统剧目上。误区有:
1. 忽视了与电视的结合。80年代后,电视迅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这个时期,电视就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舞台。京剧应该由舞台艺术形式发展到电视艺术形式。然而昔日的舞台表演时期的辉煌今天反束缚了京剧的手脚。而且仅有的京剧电视片也舞台味十足,被戏迷骂为不伦不类,也别圈子外的人所厌恶。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把京剧电视片排成了电视京剧片。违背了艺术规律。
甚至人物竟然走着台步上镜,说话的时候拉长了声音,这哪里是电视片呀?自然被骂。《曹雪芹》排的就比较好,能够吸引住一部分非戏迷的观众,就是由于它的表演比较真。传统戏里的手眼身法步,在电视片中会是"做作",必须割爱抛弃。
2. 对于新一代京剧人的培养上出错了。过分的强调传统,彻彻底底把当今的接班人培养成了"鹦鹉","模仿"成了一辈子的职业。这样下去怎么还能吸引年轻观众?试问,一代听着《流星雨》《深呼吸》长大的年轻人,怎么可能靠《坐宫》《武家坡》这样的戏把他们吸引住呢?我觉得以后的京剧演员不应该只是京剧演员,还应该是电视演员,并且应该是非常优秀的电视演员。千万不要以为电视表演的真实化就不是艺术,只要是艺术,就应该成为京剧的表演形式之一。
3. 京剧人怕得罪已有的戏迷,所以不敢大改,怕被人说"那根本就不是京剧"。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方面,一旦走向了电视化,那么京剧电视片就必须面对全国观众。戏迷只是其中一部分。部分人的声音未必就代表了全国观众,另外一方面,戏迷中也有很多是主张大改的,我就是一例,当然,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喜欢。
由于京剧目前改革的力度太小,所以有的年轻人善意的指出"京剧跟不上时代"也确实是事实。但是我认为京剧是可以跟上时代的,现在的问题是它自己不愿意跟。所以路子一直没走活。使得象关怀这样的优秀演员都下海,这是无奈的选择呀!如果今后京剧人的思想还不能解放的话,就会越走路越窄。新一代的穆宇,陆地圆等娃娃们恐怕以后会断了衣食父母呀!

本贴由李进于2002年2月24日23:48:22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