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21 12:25:0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 邬焕庆)从1998年起,连续几年在中国的农历春节之际,享有世界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都会响起中国民族的乐声。中国的新一代民族音乐们,用琵琶、二胡、扬琴、古筝、竹笛等中国乐器,让金色大厅里一次次为中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家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傲然走向世界的时候,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继承、发展?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文联“七大”代表们的思绪。
著名琵琶表演艺术家吴玉霞说,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不仅是个继承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创新。比如当代的琵琶演奏,光有《八面埋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不朽经典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和借鉴当代音乐发展的新趋向,在传统中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往这个方向努力,传统的才会永远也是时尚的。
吴玉霞的话让人联想起几年前“雨打芭蕉步步高吕文成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当时几位艺术家创造性地对传统的广东音乐在演出形式和音乐处理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在传统的广东“五架头”基础上加上了和声乐器笙、特色乐器古筝及低音乐器大提琴,扩充了声部使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更有层次。当时的效果是,北方的观众认为“听到了清新悦耳的广东音乐”;广东观众的反应是“在北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十分亲切”;有的年轻人原以为听不到散场,却加入到要求返场的掌声之中。
当前许多传统艺术门类都面对市场萎缩的生存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文化本身的包装、出新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许多艺术家们在谈到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时,都说到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包装”问题。京剧界有关人士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其实就是六个字:得其意,忘其形。目前京剧等传统剧种的萎缩很大程度上是在当前文化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的市场萎缩。而面对市场,对于一些表演的传统形式应当适当地进行现代“包装”,但“包装”不是长袍马褂外面穿西服式的胡乱拼凑,更不只是演员的外包装,而应该是根据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同时又考虑京剧本身艺术规律进行“改良”。
面对新世纪,传统文化无论“改良”也好,“包装”也罢,其实叫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效果,是否能被观众欢迎。对传统的东西,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传承。继承并不等于克隆。只有传承才会有发展,发展才能步步高。中国传统文化在演出市场不够旺盛,同样也不等于没希望,不是封闭自赏的理由,努力创新就有希望。这需要全体艺术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