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男旦后继乏人已是不争的事实。北京青年报记者郭佳就男旦的发展现状、男旦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后继人才的培养等问题采访了目前国内硕果仅存的几位男旦演员。

北京京剧院程派演员王吟秋先生首先先澄清了一个说法,"男旦"的提法是"文革"期间出现的,更早的或更文学的说法应为"乾旦",目前在台湾地区仍保持着这种叫法。

记者从北京京剧院演员温如华那里了解到,戏曲中的旦角在初创时就是由男演员来扮演的。因此,无论唱腔、服装,还是音域都力求写意,都是按男演员的生理特点来塑造的。此后,虽逐渐有了女演员饰演的旦角,但仍承袭了男演员假声演唱的方法,并没有创造出一种符合女演员自身生理特点的发声方法。

在谈到男演员饰演旦角的优势时,梅葆玖、王吟秋两位先生分别谈了自己多年来的理解。王先生说:"男演员嗓子宽、底气足,品味起来更加味道十足。另外,从身材讲,男演员也更加挺拔,更符合古典女子亭亭玉立的淑女审美标准。"梅先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男演员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的体力好,艺术生命力也更长,五六十岁仍保持艺术青春的现象并不鲜见。同时,由于性别的差异,男演员若想在旦角领域有所建树,除先天条件外,还需付出超人的努力,认真执著也是他们具有扎实基本功的首要原因。"

虽然有如此多的优势,但在谈及"乾旦"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几位先生都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词:"顺其自然"。王吟秋先生称:"其实这种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还是很受欢迎的。不久前轰动京城的圣彼得堡男子芭蕾舞团以及反串女子演唱的胡文阁和日本的歌舞伎都印证了这一点。"梅先生亦认为戏校还是可以选择具备条件的孩子进行个别培养的,因为这种形式多年来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在谈到后备人才的培养时,王吟秋先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一行当的现状。几年前,电影《霸王别姬》上映后,影片中饰演"程蝶衣"青少年时代的小男孩引起了戏曲界人士的注意。在一次庆功会上,王吟秋先生对当时只有12岁的小演员提出是否愿意从武生改学旦角,小男孩只是笑着摇了摇头。一个12岁的孩子,不可能预见到自己的将来,显然是世俗的偏见左右了他幼小的心灵。

在近日结束的北京国际京剧票友演唱会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戏曲男旦,大量优秀的男旦票友的涌现使得这一已出现断层的古老行当再度焕发了青春。

虽然"顺其自然"是梨园人士一致的口径,但如果这一历经风雨延续至今的火种真的在我们的手中熄灭,那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如果"男旦"是一种"三寸金莲"式的陋习,我们当然没必要让其发扬光大。既然如梨园大师们所说,"男旦"有其性别上天然的优势,我们就应该像保护物种一样加以珍惜与爱护,不要使其成为"文化恐龙"之后再徒唤奈何。(敬请争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