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具体是哪家哪剧了,近年来确实有人在玩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很下功夫,其运作方式照着好莱坞大片那样克隆,给人的感觉是我们很大气,很小康,很由此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洒家横竖睡不着,从满眼的豪华场面中看出歪歪斜斜地写着两个字:泡沫。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金融、地产、官员政绩、影视制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泡沫,比如上市公司假年报、鬼楼、数字干部、夜莺剧集等等,"容诉何"了我就。这种浮躁心态都不可避免地传染到其它方面,比如苦苦寻求出路的京剧。如果这时哪个公司找上门来,赞助一笔,要求京剧轰动一下,商家可以获得商业运作市场效应,京剧也可以探一探路子,谁都应当理解的,我们也希望京剧不能总这样踩寸子耗跷。但是要警惕的是不能受商业特性的把玩,不然的话,用句切口说那就会被"玩残"。
商家投资是好意,李维康老师在戏迷大赛上说了几句话让人心动,她希望有远见的企业家从资金上支持京剧发展,弘扬国粹。其实这很正常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下上层建筑天公地道,这是史上普遍做法。但是,过去有钱人捧戏是捧角儿,戏还是由角儿来定的。现在不成,自从电视剧恶例开始,商家注重的是自已要有一定比重的直接出镜,要么是产品,要么厂名,要么是编审,要么是主题。我们的同行也真给他面子,"叫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一指那老头儿)他不管饭",让做就做,拿到赞助以后片子爱咋咋地了,所以现在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剧集在库里当夜莺(巴尔扎克语,18世纪欧洲一些纨绔子弟自醉于写小说诗集,自费出版以后无人看只在书架上当"夜莺")。这个风可不能渐到京剧里来,商人出钱欢迎,剧团鸣谢可以,但冠名不行,插广告不行,指定主题不行,限定行头不行,在台上开家俱店不行,艺人一激动胡改迎合商家更不行,这可不是洒家说这不行那不行,是市场说的不行。
商人们还有个习惯,爱吉尼斯。皮鞋要用十张牛皮(可恨!)做成半栋楼那么大,蛋糕要用50吨面粉20吨鸡蛋800立方水一车皮味素40吨奶油让一万人吃半年。好听点说这是商业运作,其实就为广告效应。京剧你也这样弄了,丝竹分贝不够就得加铜管儿,独唱单薄就得加帮腔,家俱多了就得减动作,不是你没道理,而是你在做另一件事,可能有时你也会为此梦见祖师爷的诘问,你就不能推说是商人要求你这样做的吧?
商人们还有个习惯,爱跟风。比如人家美国大片打进来了,他也会想这辙,电影儿咱没那咬劲,他想让京剧也《木乃伊归来》一下。错了。这样的大制作把这出戏拍成电影可以,但你京剧不是主要得在台上演么,要是舞台演出,票价得多少?你还挪不挪台口儿了?看不看报纸了?你拿罪来受吧。
商人们还有个习惯,爱搞品牌效应。他跟你弄一出戏,留下一大批与名角的合影在商圈儿里慢慢消受去了,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京剧的长远发展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好处,还有可能被这些人扯得七零八碎,这样来一下子叫改革,下回又那样来一下子也叫改革,观众跟着一块上当。
官僚儿们有个习惯,爱搞形象工程,实践证明该工程形象并不好。对于京剧来说,这也要当心,多听听艺术家和观众的,还是不要被人家当工程设计了为好。
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挤掉那些泡沫,舞台上真不一定能留下点什么。
本贴由牛皮大士于2001年11月18日09:23:44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