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是耿其昌夫妇的代表剧目。夫妇二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并得到了广大观众认可,获得了极大成功。我们欣赏的大多是夫妇二人的录音棚录音,是北京京剧院四团伴奏的。这里面有几段删节,尤其没有见妻一折,这主要是出于让情节紧凑的考虑,也有磁带容量的限制因素,其实夫妇二人在舞台上演出全剧时,是没有删节的。比如1992年夫妇二人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就是全部的本子。就我个人观点,从文学性上讲,见妻一折的删去,是有利于全剧的发展的,该折唱词也比较粗糙,人物形象太过庸俗,对全剧情节有拖沓冲淡之嫌,去掉之后,不但全剧显得紧凑,而且更加突出了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爱情的纯真,也同前面的坐宫互相照应。
我认为耿其昌在艺术上的大胆革新,并不是体现在这些地方。而是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对唱腔和表演风格确定的严谨上,比如《四郎探母》坐宫的演唱,不说夫妇二人的默契,单就耿其昌个人的演唱,那种毫不偷腔,而又淋漓酣畅的风格就足可称典范。见母一场,耿其昌不像其他演员一样见到老娘就哭,而是突出十五年母子未见的真痛,先是低声呼唤,待情感积蓄已满,扑通跪地,痛彻肺腑的高喊老娘,真正做到情至而发,令人叫绝,这种火候,恐怕还是于魁智等稍晚的演员需要认真钻研的。
《红鬃烈马》中。耿其昌在唱腔上的改革也相当成功,比如提起当年泪不干,用高腔起导板,十八年的沧桑情蕴其中,后面原板转快,一气呵成,增多“1”音节,使原唱腔更为悦耳。大登殿一场,耿其昌把“薛平贵也有今一天”改为这一天,不但在音韵上更为合理,而且先低后高,使唱腔抑扬顿挫,突出了人物大悲后的大喜心情。另外,在《宝莲灯》等剧目中,耿其昌的唱腔设计也非常精彩动听,也更为符合人物。至于《瘦马御史》,我个人认为它需要修整加工的地方还很多,应该会成为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在此不多加评论。
我认为,耿其昌最值得其他演员学习的地方,就是他的孜孜不倦的锐意创新精神和严谨的艺术钻研品质。我们说京剧是古老的艺术,但不能将它当成古董看待,这样京剧就会失去生命力,而耿其昌夫妇对传统剧目大胆又不是原味的成功改革,无疑为京剧的发展气功了可贵的借鉴。寥寥数言,希望与众位共同商榷。
本贴由夜深沉999于2002年4月14日22:52:14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