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贺李文敏老师从教四十年之际,由徐幸捷院长倡导和主持,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举办了这次李文敏程派教学专场演出和李文敏教学研讨会,这是一件颇有远见卓识的重要举措。
记得在1990年3月,我任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时,曾以这个群众团体的名义,联合北京剧协、北京市戏曲学校在北京吉祥戏院为文敏老师举办了教学演出专场。当时,文敏老师亲授的历届学生从26岁的李海燕到12岁的郭伟等依次登台献艺。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登台祝贺,师徒三代与观众亲切见面,鲜花、掌声……场内激情洋溢的盛况以及事后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至今历历在目。为一个戏曲教师举办专场,在当时可以说是全国首例。1999年3月在文敏老师不断取得的新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又举行了她的第二次教学专场演出,依然是大受注目与欢迎。于今四年过去,京沪异地南北,教学各具特色,而思路却如此相通,可见李文敏的教学确实独具魅力,令人有话不能不说。

一、一个应该立项研究的鲜活课题
1987年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唐山市京剧团的李海燕,以优异的成绩夺得最佳奖,观众誉之为“小赵荣琛”;贵州京剧团的李芳芳喜获银屏奖,并获地区隆重的表彰奖励。她们同是北京市戏曲学校85届(78级)的毕业生。
高徒出于名师,人们争相询问:“她们的主教老师是谁?”
“李文敏。”
“李文敏?”就是那位喜笑怒骂皆溢于言表的李文敏吗?大大出人意料,唏嘘惊叹……
教学是硬工夫,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人们随之对李文敏刮目相看了。
1989年,李文敏老师获得了北京市文化局颁发的园丁奖,她将所获300元奖金全部上交学校,个人分文未留,人们又一次出乎预料。
文敏性格活泼开朗,心直口快,特别是少有那种维护师道尊严的肃然、岸然的姿态。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文敏初任教于母校,在谙熟她少年时代的老领导、老前辈面前,她似乎还没有长大。更有多位资深的老教师排在前面,她这个小字辈的教学并不起眼。
文革结束后北京戏校恢复招生,河北省唐山京剧团也选送了一批学员进京代培,其中便有家在山海关的时年16岁的李海燕。海燕被送到了李文敏老师的课堂上,而后在这一对师生间便产生了出乎预料的一鸣惊人,在偶然的机会上爆发出必然的成果。瞬乎十余载,方显文敏的英雄本色。此后她又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绩蜚然。97届毕业生郭伟,如今已是北京京剧院年轻的主演之一。1989年底战友京剧团慕名找上门来,选送的学员就是时年18岁的张火丁。文敏老师为其从新下挂开蒙,经短短半年的培训,名家偶听其唱,说:“还真够味!”当时战友京剧团重托三年后,请文敏老师为他们培养出一个程派的尖子演员来。日程果如人愿,三年后实现了预期效果。张火丁学成后由部队转到中国京剧院,与先她毕业的李海燕成为中国京剧院活跃在京剧舞台和荧屏上的程派双星座。
2000年,文敏老师从北京戏校退休后又应上海市戏曲学校王梦云校长之邀赴沪授课。仅两年时间,大专学员赵欢便脱颖而出并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上海京剧院,成为了深受沪上观众注目的程派新秀。2002年岁尾,上海京剧院为十六大献礼进京演出新编现代京剧《映山红》,赵欢在剧中扮演潘惠珍。山洞一场她有一段程派唱段,第一句便赢得观众满场掌声:“规范、有味!”令人耳目一新。赵欢的名字被北京的观众记下了。
追寻着文敏老师成才、成功的脚步,你会发现原来偶然是寓于必然之中的,出乎意料的感觉也会转为理应如是。
园丁育桃李,尖子人才的培养关键在老师,李文敏教学成才率较高是多年来实践证明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一步,对李文敏教学的独特现象,探其原因,究其规律,给予更理性的研究并推而广之,对我们提高学院管理水平、提高戏曲教学质量、培养文艺人才是大有必要的。

二、追溯李文敏成才的脚步
1.李文敏出身梨园世家,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深受京剧文化的滋养。

李文敏的父亲是梨园界赫赫有名的四大管事之一李春林先生,京剧界皆尊称他“李八爷”。李春林早年在长春班坐科习老生,艺技不凡。他腹嗣渊博,门下桃李如杨宝忠、宋继亭、韦三奎等,还为载洵说过戏。后长期与梅兰芳先生合作,在纪念梅兰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的演出中,仍为梅配演《穆天王》的杨六郎。李先生能戏甚多且多才多艺。他头脑清晰,聪智过人,谙熟戏曲艺术生产规律,组织能力极强,后由演员发展成管理人才。他最初承当余叔岩的管事,之后为梅兰芳先生管事四十余年,并为李世芳、杨荣环组班、管事。当时梨园界都知道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还有四大管事。四大管事即梅剧团的大管李春林,余叔岩、金少山和荀慧生的大管李玉安、谭富英的大管乔玉林和程(砚秋)剧团的大管高登甲,李八爷名列其首。戏班人都说:“只要李八爷坐在那儿,开锣就踏实。”八爷是一部活的戏曲教科书,是一部戏曲事业变迁的活字典。
文敏老师的母亲家更是梨园名门。文敏的亲外公李顺德专工摔打花脸,堂外公李顺亭是与谭鑫培同代的文武老生,皆享盛名。顺德先生有五男三女,文敏的长舅李玉臣工开口跳,二舅即四大管事之一的李玉安,三舅李三星也是一位名武生,曾傍杨小楼、尚小云演出,解放后到河南协助常香玉剧团排出了红遍全国的豫剧《花木兰》;四舅即名丑李四广。文敏的大姨夫赵砚奎曾任京剧公会会长,系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之岳父,二姨夫李佩卿是杰出的余派琴师。文敏母亲聪明干练,刚强果断,在家族中甚有权威,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更把她忠厚正直、通情达理的作风带到李家,使李春林如虎添翼,艺术事业更趋发达。
艺术人才成才规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是家庭。生理心理的遗传基因、早期的智力开发、艺术启蒙教育、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小灶饭……。追溯京剧演员们由四大徽班进京时的同班弟兄演变成亲朋联姻,继而代代相传,纵横交错,构成了京剧演员突出的家庭链。李家正处于这条又粗又大的链条的一个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李文敏生长在戏曲界英才荟萃的梨园大家庭之中,亲朋覆盖面极广,家中来来往往亦多梨园名士高杰。高层次的艺术熏陶,自幼耳濡目染,使她接受了良好的艺术启蒙教育。文敏有一兄一姐,兄荣岩坐科荣春社习老生,后改操琴傍尚小云先生演出;姐姐文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后进中国京剧院。李家不是封建老式家庭,文敏的父母高龄育女,加上家事公事烦忙,剧团后台成了她成长的摇篮,使文敏与其姐姐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里。大家宠爱她们俩个,给她们起了男孩儿式的尊称:"大先生、二先生"。日积月累,她们通透了后台的规矩门道,大大提高了她们的鉴赏力和审美意识,产生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应。这使文敏在进戏校之前,虽未受过正规培训,却已眼界大开并逐渐打下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学艺基础。因此,待她步入正规的艺术殿堂时,一起步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2.正规良好的戏校培育,使李文敏迅速成长。
李文敏与张学津、李玉芙、孙毓敏、李崇善等人同班,是北京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人所共识,这一届学生个个是杰出的。首先他们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的繁忙日子里,小小的北京戏校受到了彭真市长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宏图得展。这一届毕业生得到了诸多名师的指教,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以及老艺术家王瑶卿、名丑肖长华等均至一线指导教学;侯喜瑞、王少楼、孙甫亭、孙毓堃、赵荣琛、李金鸿等名家也由四面八方汇集戏校,一大批正值壮年的艺术家以其齐全的行当、强劲的阵容走上课堂。他们把一腔心愿都化作对艺术教育的热忱,艰苦创业激奋起,同心协力育英才。自觉向上的奋斗精神和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群体的优化作用,促使着学生们迅速成才。学生们接受了京剧科班的优良传统,也接受了新体制下的正规化教育,讲究戏品、人品,德艺双馨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边学边演边提高是科班的好经验,教学与实习演出相结合,是戏校的施教方针。学生从教室到舞台游刃于大小课堂,激发了学习兴趣。日积月累,主角戏、配角戏都要学到手,甚至于自学化妆、衣箱、创腔、技导而成为多面手。首届学生毕业时进行过统计,最多者能戏百出以上,少者也掌握六、七十出,因此他们一百零八个学生号称“一百单八将”,分别充实给梅、尚、程、荀四大剧团,个个顶用,迅速成为剧团的青年骨干,李文敏正是这群佼佼者之一。
3、赵荣琛老师理性化的传授和影响
李文敏于1959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分配到梅兰芳剧团。梅剧团是当时首都各剧团中实力较强、条件最好的剧团;背靠大树好乘凉,在梅剧团即使跑是宫女,也能随着进人民大会堂。但文敏心里却另有所追求。
在流派纷呈的艺术环境中,文敏偏偏喜欢上了程派,这要归功于熊承旭老师初始的引导。熊老师是造诣深厚的程派琴师,他为文敏教授了《骂殿》、《三击掌》、《玉堂春》等多出程派戏的唱腔,强烈的节奏与音感训练把文敏带入一个艺术新天地,使文敏初品其味就心响往之了。熊老师也是后来亲自带文敏拜见赵荣琛、促成其师生缘份的搭桥人。1956年,由程派传人赵荣琛领衔的民营大风京剧团巡演进京,在大众剧场首演程派名剧《牧羊圈》。正在上学的文敏遇有名角来京,总要和姐姐一道去观摩。程派究竟好在哪儿?说的人多演的人少,年轻的文敏终不能深领其味。看了赵先生《牧羊山》的演出,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真正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艺术快感和对程派艺术独特魅力的感受。赵先生的表演使她惊叹折服,并深深地印在脑际,终日萦回,醒时梦里都在琢磨赵的韵味、神采,一个表情、一个身段动作,精采的滑步、扎实的基本功,都是那么自然又那么美,还有那绕梁的余音,真是回味无穷。她到处打听怎么能见到赵先生,并暗下决心:非拜赵先生为师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学校青衣组要排全部《朱痕记》,这是老生组主教老师王少楼确定的剧目。王原是程砚秋的二牌老生,熟悉程派戏,但青衣组无人教,学校便决定延请赵荣琛先生。已经演过不少出大戏的青衣组尖子李玉芙、李雅兰上完赵先生的课后说:“好厉害,舌头都木了。”的确,赵先生教学太严格了。“五音六律,字正腔圆”这个标准句谁都会说,但达到它就不那么容易了。赵先生从发声上逐字点拨训练,他要求“教的明白,学的清楚”,“尊重艺术、尊重科学”,不搞简单的口传心授,更不同意囫囵吞枣好歹都通得过。他说:“如果那样浮着唱,跟录音机学就行了,但录音机起不了作用的是气口、节奏感和以声传情。”如何唱的有“深度”,又不是“花里虎哨的耍花腔”,绝不是一朝之功。
一般人认为程派难学难演,文敏却觉得乐在其中,挚迷的程度有增无减。1958年毕业前夕文敏得遂宿愿,正式拜赵先生为师。赵先生欣然收纳了这位出身不凡的开门弟子,师生二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文敏家中名流云集,择其优者拜之,十分容易。但文敏追求的是心中的艺术,且只拜了这一位师父。文敏是为了崇拜、信服、学艺,入迷成瘾,且始终如一、矢志不渝。
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戏遭禁演,男旦演员更被打翻在地。赵先生的日子很不好过,体弱多病,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文敏对这位“永世不得翻身”的师父一如既往,频频看望;洗衣送水、扛行李,甚至三伏天跑好几里路给老师送一把扇子。文敏说:“我在家对父母都没这样过,对老师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在学校默默无闻的教师,绝不会像舞台明星那样能给老师带来声誉和光彩,只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赵荣琛与李文敏师生之间尊师爱生,一个实心地学、一个实意地教,感情甚笃。尤其经过文化大革命中的同甘共苦,他们更成为了是艺术上的知音兼生活上的挚友,在此基础上的传艺解惑,当然是超常的深入细致、全面完整,可以说达到“教的明白、学的清楚”的程度了。赵荣琛文化、艺术修养深厚,继承程派能深入其理,依法承袭并求精进,依据文敏的资质和求学态度,谆谆善诱,一字一腔,一招一式,教其然必述其所以,赵老师的艺术造诣加上理性化的传授,使得文敏本已较强的艺术认知又得到了丰富深刻的理性升华。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还要懂得如何将这杯水点点滴入学生的心田。家庭、校园、社会的培育以及赵先生多年指教,使文敏获得了丰厚的积累,从而厚积薄发凌空展翅,偶然的机遇产生出必然的结果。这也正是做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

三、李文敏教学的特点与风格
李文敏老师从教今已四十年,算得上是艺术教育战线上的老资格。以下将文敏教学的独到之处概述几点,但愿能说明她“严谨规范、生动灵活”,即严又活,严与活辩证统一的教学特点与风格。
1.程派戏能不能打基础
能不能用程派剧目给学生开蒙打基础,这个问题一直在戏曲教育界探讨争论。持不同意见者,其理由之一:程派难演难学不易掌握。理由之二:程派艺术是程先生嗓音不好之后绝路逢生之成果,依此推论好的嗓音条件不宜习程。理由之三:无戏不宗梅的习惯看法。
程派艺术特点大体有以下几点:
① 重视新剧创作。突出反封建、争自由的悲愤剧目如《窦娥冤》、《鸳鸯冢》、《春闺梦》、《青霜剑》、《英台抗婚》等,揭露黑暗、启人奋争,不伤不粉,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作为艺术家,能充分重视戏曲的教化作用,深为梨园界敬仰。
② 重视塑造人物。程派艺术朴实无华,唱、念、作、舞皆服从塑造人物性格之需要,自然真实,且处处讲究形象美。其表演哀而不伤、愁而不苦、喜而不狂、嗔而不怒,让观众情感上波澜起伏、观赏上美不胜收,不论在精神上、视听上都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③ 演唱上讲求方法,吐字发音准确,节奏鲜明;行腔新颖、感情细腻;外柔内刚、音藏味厚;突破"高亢扬放"之传统,特别在悲剧中行腔婉转低回若断若续如泣如诉,语言美与音乐美融为一体,新奇独创,风靡艺坛。
④ 念白上讲究四声不倒,尖团不混,五音分明,以气催字、重放紧收、含蓄收敛,喷口、气口、反切音、发音部位、口型等十分科学,声调抑扬合谐、节奏急缓有致,感情充实饱满、音乐感与人物分寸感极强。
⑤ 身段作派上,由于程先生有武旦功底,静而不僵,动而不火,挺拔稳健,水袖与圆场功颇深。如《红拂传》中的剑舞、《梅妃》中的惊鸿舞更有其精彩独到之处。
程派艺术确实难学难精,不下苦工夫难以学好。但亦非不可琢磨。程派之难,难于它的严格和讲究,而这也正使其具有了入其门的阶梯。其梯虽峻,勇者可攀也。从程派表演讲求科学性这点来分析,它的严整规范、有法可循也更适于与规范开蒙相结合。对此,文敏是深有所悟的。文敏在学校施教的是基础课,取捨准则是一切为了打好基础。至于嗓音问题,文敏教学实践证明,越是嗓子条件好的唱程派发挥效果越好,因为学生掌握的是唱腔、唱法,而不是以歪就邪,模仿程先生音色之不足。那种认为只有嗓子差的学生才能学程派的看法,不过是对程派的误解或一知半解而已。
当然因材施教的规律不能忘,如果一味主张绝不允许用程派戏开蒙,亦或一律用程派戏打基础,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都是偏颇的。
2.教学生知其所以然
戏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口传心授,一般都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如此反反复复,多是模仿性的死记硬背,不指不明,不点不透,缺乏举一反三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机动的思维活力。有的学生毕业多年,仍不脱稚气,内行管这叫“不开窍。”“窍”也,说明问题的关键,掌握门道的捷径。文敏教学,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致力于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掌握门道,触类旁通。文敏说:“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太枯燥,我主要教你们在戏上开窍儿”。
学生问:“怎么开窍儿?”这只能在学戏时体会。我们以文敏在课堂教《贺后骂殿》的四句散板为例“老王不幸把命丧,二主篡位谋家邦,大皇儿忙把金殿上,要回社稷你自为王。”俗话说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二黄散板]“散而有板”更难唱。对此文敏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地从发音咬字教起:如“幸”是团字、“谋”是双唇音、“主”和“上”是上口音、“儿”是卷舌音,反切音的字头字尾如何起音收音等发音类别方法和口型,字咬得准口型很重要,唇、齿、舌、牙、喉各部位依字定型,型保音准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掌握发声要领。有的人教学老是喊:“嘴皮子使劲!”可哪使劲也说不出道理来,结果是本需嘴皮子松弛的喉音,越使劲岂不越不出声了吗?
程派唱腔讲究气息控制,文敏教学在运气、缓气、换气等气的运用掌握方面非常细致。如第一句“老王不幸把命丧”一起音就比较高,文敏说:“高音不能淌着唱”。要在过门儿时就做好运气的准备,气运到节骨眼才能开口就是高音。“老王不幸”之后要缓气,“气缓舒服了,接下去再唱才不抢不松,恰到好处,差一点都不行。”又如“你自为王”一句之后的长拖腔,就要有个运气、缓气、提气、再运气,控制、再控制的过程,否则就会前边有气后边没气,前紧后松。有的学生说:“腔太长都没气了。”文敏却说:“我做过肺切除手术,年岁又比你们大,到底谁的底气足,关键是运气得法,气运的合适,节奏才合适,下锣鼓也合适。”气不匀,声就不准,颤动摇拽出花腔;气不贯,有头无尾,收口无力;气不控制,放出去收不回。如何放,如何收,如何才能声断气不断?有的人认为低音腔使不上劲,哼哼叽叽就能带过去。程派的低腔多且动听感人,关键是用气拖着唱,气不断达到声似不断的效果,这是程派一绝。文敏讲的明白,示范清楚、耳听眼观对学生照顾全面,学生们越练越入门,越练越有兴趣。文敏这四句唱的教学过程大体顺序是:咬字发声、运气行腔、掌握逻辑重音和节奏、人物分析、以声传情、进而塑造人物的优美声音形象,中间适时插入过门、锣经的说明,最后使字、腔、声、气、节奏、感情、声腔韵律、表演节律浑然一体。学生们掌握了要领、从生到熟,从平谈到流畅,逐步唱出了抑扬有致、外柔内刚、声情并茂的唱腔来了。文敏喜上眉梢,观者无不面带悦色,大家都说:“文敏教的是真玩艺儿,不汤不水。”
我对文敏这节课的突出印象有三点:
① 文敏教学重科学性,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艺要一精二通,给学生以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多次重复,分析概括,由此及彼,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思考因与果的关系,不是死记硬背,不能让学生只满足于外在的追摹,必须由表及理深刻的领悟,掌握要领和规律。越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越自觉;掌握知识越自觉,今后实践能力越强,这就给学生创造了超越前人的条件。
以前艺术流派的出现是艺术昌盛的标志,也是艺术发展之必然,流派的形成正是由精到通,由通到变进而创新。流派产生如是、学习流派也如是、掌握要领是根本。走江湖的三、四流演员,往往夸大流派的缺点,哗众取宠。如尾音砸夯是梅派,闷着嗓子唱是程派,扭腰摆胯是荀派、露胳膊卷袖是尚派,即使举动惟妙惟肖,只有外在形态,缺乏内有创造,也是没有角色气质的。因此,学流派切忌这种华而不实,糟蹋艺术的恶劣作风。
② 文敏教学先一字字再一句句,起头虽慢,但准确扎实,看似慢实则快,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飞跃,有一种曲径盘绕、豁然开朗之感。
③ 打基础贵在质量,规矩严紧一丝不苟。教师的任务最重要的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基地,以便在基地上继续建起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教学不把质量关,多而不精,终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文敏的学生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如果个人努力,定会前途无量。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精神力量发动想来;以高速度进行教学,把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艺术体系之中;以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不只知道学什么,更懂得怎么学以及使全组学生都得到发展等做法,都是非常符合现代科学教学原则的,因此文敏的教学颇有总结的必要。
好学生、好演员、好教师三者的条件是分不开的,他们共性都在于理解艺术的真谛。文敏艺术造诣之深,皆表现在她的教学上。当前有些地区剧团搞精简,把舞台上淘汰者送戏校,戏曲怎么能一代胜似一代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3.松弛的小气侯
文敏教学形象生动,思维活跃,联想力极丰,讲今比古说故事,充满幽默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她进入一个专心钻研艺术的境界,给课堂造成一个松驰愉快的小气侯。这个小气侯的造成,看着容易做着难,这是文敏教学一绝,而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文敏在严肃教学态度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旁征博引,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法灵活生动,课堂环境合谐自然,激发学生积极开始脑筋。文敏对程派艺术的挚迷、挚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大家以苦为乐,变枯燥为兴趣,越钻越有味。
课堂上融洽的教学气氛还在于课下深厚的师生情谊。文敏一度常住学校,代培生在北京无亲可投,文敏的宿舍就是她们的家,大家堂上学,堂下聊,增强了师生间的透明度,有了信任和理解,才有了松驰与和谐。在师生关系中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死教死学必然气氛僵化呆板,有的老师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当然,亲切不等于嘻嘻哈哈,严肃并非不需要,严肃亲切适度才能恰到好处,这也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是对学生发自心底的关心与热爱形成的一种神圣之情。缺乏这种感情,对学生拍、唬、压,只能使学生紧张得不知所措,最终真会教出一个“笨蛋”来。
4.二率相成
当年,有的人曾大不以为然地说:“李文敏不就是教出一个李海燕吗?”
果真如此,那可能是偶获奇才,尚不能说明文敏教学有多么独到。让我们对当时文敏所教的北京戏校78级青衣组进行一条横向分析比较:
李海燕:唐山京剧团选出的代培生。条件好,演出效果极佳,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奖”,是程派后起之秀。
李海青:扮相嗓子条件中常,多演二路青衣,但学习认真,功夫扎实,颇得程派要领,演全部《窦娥冤》,观众反映极佳,对其艺术评价不在李海燕以下。
李芳芳:贵州京剧团选送代培生,体胖,嗓子一般,在花旦、武旦等组兜了一圈,均不得其门而入,班主任说:“千里迢迢来京留学,不要空手回去,”给以厚待,由她自选,“各组大门都给你开着。”芳芳走进文敏老师的课堂,在文敏亲切关怀、精心指教下,调动起责任感、使命感,刻苦学习、进度迅速;回贵州演出《三击掌》,获省里表彰奖励,并代表贵州参加全国京剧青年电视大奖赛,获银屏奖。
刘蓓:扮相、嗓子条件均好,曾遍学于青衣各组,但成绩平平,学习兴致不高。转文敏组后,学戏变得认真、自觉,加之文化素质教好,接受能力强,进步迅速,成为本组第一番实习《锁麟囊》的学生。赵荣琛先生在看过她的《荒山泪》演出后也很予鼓励。
张巨萍:原学梅派,嗓子好。都说一响遮百丑,但她演《大探二》却要不下一个好来。转文敏组后,唱法上有了明显提高,海燕能演的大戏她同样能演出良好的效果。
戏曲教学的成才率一向比较低,尖子与后进生的差距往往十分悬殊,这是不足为奇的。尖子往往体现在条件好的学生身上,人们习惯于省时省力锦上添花,而文敏并不停留在“吃学生的条件饭上。”全组学生除去自然条件的因素之外,在掌握程派艺术规律和表演特点、功法、技法方面,要求标准是一致的。因此,学生的及格率达百分之百,水涨船高,及格率促升了优秀率,全组水平都高上去,实现了较高的成才率,取得了二率相成的效益。
文敏接81级学生,效果依然。历数各届至今,有目共睹,不赘述。
5.一视同仁
近年来在教育界流行用及格率、优秀率来表示教学成绩,无疑这是有一定科学性的。数字可以说是说明书上的硬指标,而决定因素还在于它的背后软指标,那就是学生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在教学上软硬指标必须合谐统一。
学生们进入学校,都希望取得好成绩,没有人自甘落后,他们在接受教育上应该享受同等的权力,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而不能有所偏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命运。不论是处理纵向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横向的同学关系,都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都要想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文敏对待不同天赋条件的学生一视同仁,教学上不辞劳辛,鼓励先进,提携后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心怀成功的憧憬,树立起自觉奋进,争取上游的信念。这在极重天赋天才的艺术院校中是难能可贵的。把条件好的学生抢进来,把条件差的学生推出去,这是老师们的通病,爱才之心人皆有之。文敏一贯坚持公平正直,根据学生条件,扬长避短,她说:“绝不能把学生看扁了。”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会迫使学生自暴自弃,“影响学生一辈子”。戏曲教学分组授课,一个老师只面对几个学生,如果偏爱一个,歧视一个,会使学习好者与差者拉大距离。前者滋长骄娇二气、后者放弃学习,双方都会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教学质量是上不去的,也就会产生二率背反的恶果。北京教育界著名教师王企贤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学生作画后去请教他,画的水平本来一般,但他大加鼓励,说:“画得不错,将来有希望成个画家。”该生兴致大增,勤学苦练,终成一家。用惊奇和赞叹可治疗惰性和自卑,就像体育锻炼能治肌肉萎缩一样,信任和尊重会形成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唤醒学生开动脑筋,并促使其勤奋起来。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各有所获,这就是文敏的目标。
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实际上在进行着争取学生思想心灵的竞赛,每个老师都在呼唤着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兴趣。文敏善于以自己对程派的迷醉点燃学生对艺术热爱的火花,并在热爱着迷中使他们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艺术志向确立起来,努力在这个艺术领域中去创造。创造性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潜在的才能和兴趣觉醒,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发现自我的创造性,成为一个上进的人,这是社会之福、个人之福。如反之,教师对学生无动于衷,会使某些学生的学习潜力永远也得不到开发,就这个意义上说,培养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是同样重要的。
6.七嘴八舌
文敏说:“许学生柴,不许老师柴,要尽量打开学生的眼界。”她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舞台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纳入更广泛的艺术体系,让她们多听多看,不论什么戏都看。凡有名角进京,她必定提醒学生们去观摩,不拘生、旦、净、丑。票不好买时,她总是想方设法亲自把学生带进去,观摩是直观的形象教学,能给人以启迪,让人涇渭分明。她说:“不能让她们只知道有个李文敏。”而是带她们走出校园,去见大世面,找到努力方向。优秀的剧目更是提高鉴赏力和艺术修养,增强从艺信心和激情的教材,观摩是演员终生不可缺少的学习滋养。
文敏是戏园子里泡大的,十分习惯于在观众群中倾听反应,七嘴八舌大有启发。因此,她不只让学生们多看戏,还引导她们多评多说。多争论,多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做小小评论家,思考越多,感觉越敏锐,掌握和运用知识越灵活。师生一起看一起说,民主评议、褒之贬之,侃大山长学问,好的真佩服,不好的嘻笑怒骂。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记住了好的摒弃了劣的,生动的直观教学使教学相长、师生皆获益。人们都知道文敏爱和学生聊天,岂不知聊天中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智慧,知识广度的拓宽,增进了学习的巩固与灵活性,加快了进度,多彩的内容比单调的重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7.敲敲打打
文敏深谙“既教戏又教人”的道理和方法,很少在学生面前讲大道理,而是在师生融洽随和的关系中,处处注意观察,严要求,及时敲敲打打。
文敏作风朴实,性格率真,对学生不保守,不姑息,知无不言、敢于要求。一个学生穿高跟鞋来上课,“皮鞋留着回家去穿,上课要练脚步。”文敏坚持让学生换掉,一节课也不迁就。至于随便穿着尼龙袜子上台,由于赶场扮戏马虎偷功等等,那是绝不允许的。学生们知道,李老师“叫真儿”,“嘴特别厉害”,对她又服又怕。文敏要求学生做人正真、学戏认真、生活朴实、演戏规矩,最讨厌台下不钻学问钻关系,华而不实;台上不重艺术,花架子招徕观众,她语重心长反复教导学生做人学艺强调一个实字,切忌一个虚字。因为这是学习与成才必备的最好的土壤,否则,种子品种再好也是不能发芽的。
8.学生心中的偶像是谁
有些老师往往希望学生心中的偶像是自己,在学生面前装腔做势,树自己至尊至威之位,要求学生亦步亦趋;视学生为私有财产,最爱听到的评论是“这个学生真像你。”老师是学生的偶像,学生是老师的招牌,在师生间永远揭不开一层面纱。
学习是要有追求的,追求就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崇高的形象,青少年往往为自己心中树立偶像,这是青春期的心里特征,也是青少年立志成才期所必要的。文敏风趣地说:“不能要求学生最好的成绩就是像我,我还没戏饭呢!”她自幼心中迷恋崇拜的是艺术,也在学生心中树起了一尊艺术的丰碑。每当人们向她说起已经有些名气的学生们时,她不夸夸奢谈自己,更不炫耀学生,而是分析这里不足、那里欠火侯,深深为她们临场没有充分发挥而引以为憾,文敏认为艺无止境,希望学生们学习创造无止境,永远向上攀登。

四、李文敏教学思想初探
1.真情是李文敏教学的灵魂

李文敏学习程派,拜师赵荣琛;赵荣琛研究程派,拜师程砚秋;二者异曲同工,都是神交敬仰已久,心悦诚服,进而拜师求艺,都是发自心底的迷恋追求,自觉愉悦。自觉才能有情有意,有趣有毅,自觉才能有耐力,持之以恒,静下心来研习,而不是急功近利。迷中成才的李文敏对程派艺术投入了全部心血。 从剧团主演走上教师岗位,对李文敏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角色的转变,主演在前台,教师在后台;主演是明星,艺随人走,靠个人光环照人,教师是造星,艺在传播,靠的是创造群星灿烂;主演的功与利是看的见摸的着的鲜花,教师辛勤耕耘后只能做个赏花人。事业一致,身份不同,感觉各异,没有牺牲奉献精神是做不成好教师的。北京戏校校长孙毓敏曾说过:“用艺术哺育他人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也是一项神圣的心灵才配承担的伟大的工作。”李文敏出色地完成了从一个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演员到为人师表的教师的心态和观念的转变。
文敏老师整天琢磨她的教学,像一个演员研究一个角色一样。演员通过表演创造角色,像思念一位老友,天天想、时时想,随时准备上台;李文敏也是随时准备面对学生,从而不断深入,教学相长,且常教常新,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倾心钻研是掌握不好的。文敏老师从艺五十年,其中从教四十年,矢志不渝,即使在坎坷困境中也未曾动摇过真诚的艺术信念,未曾改变过自己的艺术志向,未曾停止过艺术追求。其师赵荣琛赞之:“艺术而不辍,悔人以成材”,几十年如一日不懈的事业追求,换来了桃李芬芳。
无私才能无畏,对学生无所求才能敢于严要求。文敏教学是掏心窝子,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想留一手。“当老师别总端着。”她在学生面前从不摆架子,“威信不是端出来的”,文敏从不着意掂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份量并为此刹费苦心、患得患失。她鼓励学生进步的越快越好,对已走出校门的学生即使已拜师他门,遇有难处也是随来随教,有求必应,是学生真正的娘家人。学生们来了又去了,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成名,有的获奖,而她还是她,仍辛勤地耕耘在苗圃中。付出的是对艺术的忠诚挚迷,得到的是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心底无私天地宽,文敏虽年过六十有五,独生子也已成长为优秀鼓师,而她依然没有丝毫暮气,整天乐呵呵,生活充满幽默感,和文敏聊一聊,总能给你带来欢快,使你不时要开怀大笑,熟悉她的人说:“文敏是乐天派,能长生不老。”
2.规范是李文敏教学的核心
2002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为庆祝北京市戏曲学校建校50周年,录制专题片《耕耘五十载、桃李满天下》,李文敏是其中的专访重点之一。主持人白燕升问:“文敏老师请您谈谈,您教学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李文敏答:“最突出最重要的是教学要规范!”
“规范”,是压缩又压缩后的警句。很多好演员,被慕名请到学校,却教不出好的学生来,因为他一招一势没准地儿,道不明所以然。程派有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理论和技法,李文敏是依法治教。练书法从横平竖直开始,学艺从基本功开始。有些老师收学生愿意收生虎子,为的是好立规矩,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有规矩才成方圆。在“情”字的基础上,变枯燥为生动的情趣,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融汇贯通,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收获有提高,使条件好的学生成为尖子人材,多少都有收益的保证就是教学的规范化,没有规范学生将无所适从。文敏老师认为,学生们在她的培训下,不会个个都成明星,有的不长个儿了,有的发胖了,有的本来嗓子条件一般,但好不容易入了艺术之门,不能都改行吧!打好规范化的基础,也可以替祖师爷传道,好老师点石成金,差老师误人子弟,规范教学就是给学生戏饭。规范不规范,台上练一练,内行人一见便知,学生分组时,往往习惯于长像漂亮的学梅派,嗓子好的学张派,不好不坏的学程派,恰恰是这个学程派的,在李文敏老师的传教下,出落成一个被观众认可的好演员,观众屡屡为他们演唱、表演的规范而鼓掌叫好。
文敏教学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学习规范化的要求,也是从艺术观和审美情趣方面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求真务实,直达到爱憎分明,一丝不苟的程度。规范扎实的基本功为学生们日后成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基础是李文敏教学的根本
李文敏对自己的位置摆得十分清醒。她认为自己是一名教师,任务是搞好教学培养人才,而不是艺术家收徒;目标明确是开蒙打基础,而不是传流派明星;手段实际,那就是从基础入手一招一势,而不是指指点点。做为程派弟子,对流派薪传责无旁贷,而做为戏曲院校的教师,基础课教学应该本着规范化的原则强调共性,尽量回避流派艺术的个性影响。人们多认为老生余派适合打基础,其实是因为余派规范,在基础功上要求严格。规范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有了规范性的学习,基础才打的更扎实,老生名师王少楼教的基础好,规范,没毛病,张学津宗马派才水到渠成,得心应手。
戏校教学剧目安排,由简到繁,为的就是循序渐进打基础;也有一部分剧目适合于打基础,但并不等于学了基础剧目就打好了基础,也不是每个教基础课的老师都能为学生打好基础,关键在规范要求和教学得法。文敏凭依多年的学习心得和对程派艺术的明晰理解,将程派艺术引入基础教学课堂,认定程派讲究科学的演唱方法可以充实和深化基础教学内容,对加强规范化,科学化训练,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文敏采取了先打基础后教流派,自然过渡,水到渠成的做法,使基础教学与特色教学,达到浑然天成的境地。这样教学看似慢,实则快,事半功倍。如果功夫不到家,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流派特色模仿,反而会把特色变成毛病,看似快、实则慢,事倍功半,甚至取不到真经。这就是李文敏的辩证法。谈到这里,文章前边谈到的李文敏教程派引起的程派戏能不能打基础的争论,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敏老师多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间的教学实践及其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其教学思想,方法具有可贵的科学性,她在程派薪传和基础教学两方面所创造的突出业绩已得到社会各界首肯。

五、研究李文敏教学三点启示
1 . 教学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才、成功,是综合素质的最佳组合,李文敏教学成才率高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情、有理、有略、有法,绝不是简单地摩拟一段唱腔唱法就能奏效的。因此,对李文敏教学的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经验的总结推广也应该是全方位的。
2.办学要争一流创名牌
当前,办学出现了多元化,学校如何在机遇中求生存,在挑战中求发展,是办学者的新课题。有人说:“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生源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而学生靠老师来维系。因此教师的作用突显出来。好教师有凝聚力,能吸引学生八方来投,办学者就要想方设法把好教师请进来,是否能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事业成功的关健。剧团靠名角、学校要有名教师,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师是质量的保证,学校要树立自己的名牌教师,聘请外来的名牌教师,要为他们鼓与呼,把老师请到前台来,为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大胆地树立名师、名校,保质量保特色、争一流创名牌,领导搭台,教师唱戏,学生受益。当然学校不是广告公司,不是靠炒作吃饭的地方,但埋头耕耘不等于默默无闻,信息时代重信息,货真价实的名牌威力大矣哉!
3.弘扬民族艺术是时代的使命
研究李文敏老师的教学,能清楚地看到她在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自1990年和1999年两度在北京为李文敏老师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专场以来,社会上掀起一股程派热。直到跨入二十一世纪,一茬茬新生代程派青年演员不断涌现,创造出京剧舞台上程派群星灿烂的局面。在出人出戏的同时,培养了新观众,程派观众的多元化,年轻化,推动了程派艺术前所未有的普及,也维持了程派热的经久不衰。
由此可见,研究李文敏的教学不是小事,更不是一人一校的事,应该是关乎事业繁荣和国势兴旺的大事。
京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京剧也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通过优秀精湛的京剧艺术,在国际上展现我们古老的,文明而又兴盛的民族形象,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是新时代付于我们京剧人的使命。
但愿李文敏这样的老师多一些,再多一些!

2003年3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