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展过程中,似有这样一个现象:某个流派、某种唱腔要流传的时间长,非要引起足够多的听众的共鸣,并引得他们去模仿。“谭余杨”一脉留存至今,在于他们的唱腔“能学”——杨宝森甚至能“红在身后”亦缘于此。反之,哪个不想复兴金派?可三奎攒在一起都不及一个金少山,更不必说旁人了。
话又说回来,模仿的群体——包括演员、票友和单纯的欣赏者——对某种风格在流传中的嬗变是有影响的。所谓“阴盛阳衰”即是模仿者群体中女性比例增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正如标题所言,我觉得汪笑侬派老生有可能是花脸乃至整个京剧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体现。
汪笑侬师汪桂芬而嗓音有限(笑侬之名亦由此而来),其状况颇似裘盛戎之于裘桂仙、方荣翔之于裘盛戎或是杨宝森之于余叔岩。较之王凤卿,汪笑侬嗓音高而窄,峭拔有余而宽厚略逊,这一点在其所留唱片中有所体现。赖于对运嗓方面的巧妙处理,汪笑侬方能避短而扬长,自成一家。而学汪笑侬者女士甚众(恩晓峰、何玉蓉等),恐怕与女士嗓音偏窄偏高的基本状况不无关系。但是,汪的“本源”毕竟是坚实矫健的汪桂芬,而用女声模仿出来的高、亮,只是表面的特征,只是唱腔的“形似”,究竟不能流传开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当前的演员中,似乎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那就是学者过分追求其“特色”而忽视其“内核”。“言派”愈发游离老谭而变作怪腔,“马派”的“飘逸”变成了空虚飘渺;花脸行更是如此,为追求细腻、点滴的韵味放弃了花脸的本色。我并不是说女花脸不好,只是认为,是当前追求纤细工巧的潮流(说不清到底是观众还是演员造就的)愈发适合女花脸的发挥。京剧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少类似的潮流,并不是每次都对京剧本身有益。这一次,是必然趋势还是一时的波动,我不敢说。
我个人的欣赏水平较低,不足以说明问题。不过,论坛上曾有戏迷称赞冯志孝“像年轻时代的马连良”,李玉声先生的唱腔也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些现象,我想至少能反映相当一批听众对京剧朴素的“本色”的渴望。由此来看,男、女演员争议恐怕还只是个表面话题罢。
胡言乱语,各位随便看看罢。
本贴由石见于2003年6月15日18:18:4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