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西方的话剧,已经开始不主张刻画人物了,中国的京剧艺术却强调靠拢以往的西方戏剧表演手法,要求刻画人物了。
中国的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与西方的文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前西方文艺有两大表演体系,一是体验派,一是再现派。同是西方表演体系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此不分析西方表演体系)。而现在的东方文艺却要求西化。我认为这无疑是扼杀中国民族艺术。而现在还有些人主张东西方文化碰撞,我在出国时“欣赏”过碰撞的结果,我认为是失败的。我在剧场听音乐会的时候,如同是左邻在弹奏中国的弦乐,右舍在吹奏西方的管乐。两个声音同时进入我的耳朵时,我只感觉到头脑发涨。所以西方的东西就是西方的东西,中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东西。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好比用西餐的佐料要求你做出一桌满汉全席。曾经也有人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比喻为“涮羊肉沾沙拉酱吃”。
举一个有证可查的真实故事,以前京剧团排戏时,请过一位西方的著名大导演来指导排练。门官出场走着台步上来,这位导演叫停止。导演问演员“你为什么这么出来”演员回答“这是京剧的程式”导演说“这么出场没有人物,不够生活”演员问“那我该如何上场?”导演提议“就按生活中的走法上台,放松些,可以嗑着瓜子出来。这样就有人物有生活了。”通过这一实例,我只想说明京剧的表现手法与西方戏剧的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京剧是脱离生活的,京剧的表演手法是受严格的程式约束的。演京剧就是要严格的遵守程式动作,运用规范的“五功四法”进行“行当”的表演。
京剧艺术特色是“以歌舞演故事”,重点在於讲故事而不是讲人物。所以演员用京剧的表演特色(行当的程式表现与五功四法)并结合自己的艺术风格,把故事向观众们讲述得更加精彩。看过马连良先生戏的人,都常说“马连良身上真帅”。而从来没有听说“乔玄真帅”“宋士杰真帅”“诸葛亮真帅”。这是因为观众看的是马连良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在看马连良演的宋士杰像不像,诸葛亮像不像?马连良打破了刻画人物的界线才能比人物更帅,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让人物给人留下印象。
正因为有不同的故事情节,所以演员们通过巧妙的组合“五功四法”,结合京剧表演程式。使演员创作出了不同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样类型的戏也会使观众不觉得单调。而演员们各有擅长和侧重,也造就不同的演员演同一出戏,路子各不相同。这一现象说明演员们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讲述同一个故事。也就是说让“故事”适应演员的表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故事是壳,它是为演员表演而服务的。
京剧演员们用“功法”把戏(故事)串起来,展现给观众,而观众在看过戏之后,反复琢磨的时候,其实关注的就是“功法”与程式动作而非故事情节。如果演员的功法不够绝妙,艺术手段不够高超,有些故事就无法“讲”精彩。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保戏”,与“戏保人”之分别。
京剧艺术为了“保戏”,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功法表演的技巧,供演员选择运用。这些技巧是不能乱用的。演员一定要“知戏情明戏理”。在“知戏情明戏理”之后,再合理的运用技巧辅助表演。如果乱用、乱添,刻意卖弄技巧,把戏情(故事情节)完全抛弃,就成了台上练功了。所以说演员不能单纯用技巧来讲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骑过马,上马与下马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会出现多种方法。京剧《长坂坡》中,赵云有数次上马与下马,在舞台上被演员们处理的各不相同。如果从刻画人物出发,应当不会有什么大不相同之处。京剧艺术表现的是“五功四法”,此时的上马就是为观众展现自己的艺术特色,而观众也并不会疑问演员这个动作到底是不是骑上战马了?
现在一些演员只想着刻画人物,把京剧表演的重点放在一边。所以这些人演出来的戏,总让人感觉不像京剧样。这就是问题所在。有些演员把人物刻画得非常好,一上台结果因站立不稳倒在了台上。这样的戏与人物到底属于成功还是不成功?我认为还是先别刻画人物了,让他先下去练练功吧。把功练好留给观众的印象反而是更深刻。文戏也是一样,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是演员流畅的唱腔与圆润的嗓音。
演京剧就是要严格的遵守程式动作,运用规范的“五功四法”进行“行当”的表演。京剧的“功法”相当讲究。一个“山膀”的动作,各行当“拉开”的手放在什么位置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生齐胸;净齐肩;旦齐乳;丑齐脐。现在看某些演员在台上“拉一个山膀”,用传统的规范要求来检验一下他们的身段,我都不知他们到底是什么“行当”?再拿程式动作“起霸”来说,现在许多演员在舞台上“起霸”时,所站的几个位置都不准确。上场的“四击头”应站在何处,“三劈腿”应落到何处,撤步时左、右两只手各应放在哪儿,眼睛看什么地方,虎口朝何处,两个“四击头”亮在什么位置,这些都应该是有准地方的。我认为现在演员们应当将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因为这是美的准则!
另外京剧的乐队是配合演员烘托气氛用的。乐队人员完全要服从演员指挥。文戏演员设计唱腔,如果需要“过门”琴师就要拉一个“过门”,如果不要“过门”琴师就不能乱垫。有些人以为京胡也要拉出人物来,这种思想简直荒谬。如果琴师要是都能把人物拉出来啦,还要演员演个什么呢?武戏也是如此,同是一出武戏。不同的演员,锣经的运用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鼓师就要做到,给哪个演员打,听哪个演员的指挥。
做为京剧观众看戏的重点也在於鉴别演员唱的好听不好听,身段漂亮不漂亮。有了这样的观众才能使演员更加成功的创造出舞台艺术形象。不要像一般的观众,相同的戏只看一遍。无论谁演,只要知道情节就一律不再看了。
宗上所述,京剧的良性发展,应是:
(一)主演中心制
只有主演中心制,才能由不同性格差异的演员们,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京剧艺术作品。
(二)拥有高欣赏水平的观众
只有高欣赏水平的观众,才能刺激演员们排演出高档次的艺术作品。
(三)多排演传统戏
以传统戏带动新编历史剧的发展,只有多多继承传统的表演手法,才可能排演好新编历史剧。
(四)废除京剧导演制
一个导演给多个演员排演同一出戏,肯定只是一个样。因为演员们全要服从於导演的指挥。京剧艺术只有废除导演,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五)给演员机会,演出“叫好不叫座”的戏
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戏,对演员的综合艺术素质要求相当高。大家都知道“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两出戏就是因为难度高,已经将近失传的局面。但这类戏才是考验演员艺术水平的好戏。
借用话剧《茶馆》里的一句台词“我爱大清国,我不想看着她完了”,我爱京剧,我不希望看到京剧走向末路。
本贴由李孟嘉于2006年4月12日14:19:5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