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艺术院校中,培养京剧专业人才的仅有四所: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整体实力上,当属龙头,是众多梨园苗子的第一志愿。本报记者专访该校教务处长兼招生办主任李刚,向考生介绍学院招生、考试特点以及2006年招生新动向。

逐步拓展招生专业

中国戏曲学院现在有9个招生专业,下设23个专业方向。其中京剧表演、戏曲作曲、京剧器乐演奏、戏曲导演、戏曲文学、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学院的传统、特色专业,京剧表演专业已有55年的招生、培养历史,是学院学科势力最强的一个。
近几年,学院拓展了专业布局,逐步设立电脑音乐制作、音乐编辑、音乐师资、艺术设计、影视表演、舞蹈表演、国际文化交流、绘画、音响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招生专业方向。新设专业仍具很强的戏曲特点,与其他高校的同类专业形成鲜明的区别。例如,2004年新设的录音艺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前者侧重大型综合演出的调音艺术。后者偏重于空间设计,适应会场、展览的设计。动画设计是去年新增的招生方向,目的是用动画的形式传播、推广戏曲艺术,该院学生设计的动画作品在造型、构思上更多来源于戏曲的灵感。据了解,2006年学院还将增加音乐学专业。

专业报录比不断攀升

从2000年开始,学院的招生规模逐步加大,2003—2005年,全国的本科招生计划一直保持在500人左右,李刚说2006年的招生规模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是,近几年的报考人数一直在上升,2005年报名人数为5584人,报录比是11.3∶1。
根据李刚介绍,京剧表演、戏曲导演、京剧乐器表演、戏曲作曲的报考人数不是太多,报录比在学院中是最少的。2005年京剧表演招生49人,报考152人;戏曲导演招生18人,报考75人;京乐表演招收15人,报考40人;戏曲作曲招收10人,报考24人。这些专业和方向的竞争并非不激烈,报考这些专业需要有深厚的戏曲艺术基本功,要经过长年的学习与练习。戏曲导演要求考生具有戏曲舞台表演经验,更增加了报考的难度,招生范围限制在已经入门或者半入门的戏曲人才中,考生的实力都很强,看似几个人的竞争,却是高手之间的竞争。
近几年的热门专业如舞台美术、影视表演、音乐教育、舞蹈表演、在戏曲学院同样有较高的报录比,分别达到26.5∶1、23∶1、16.6∶1、11.7∶1。

考试注重技能基础

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课加试全部实行三试制,从加试内容上可看出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并重的选才特点,如京剧表演专业一试考唱、念、做、打综合测试以及视唱练耳,复试考戏曲片段,检查声带,三试笔试剧目人物分析;舞蹈表演一试古典基训,复试即兴模仿和视唱,三试除了舞蹈表演片段外,考官还向考生提问文学、文化基本常识,因此,考生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要精通该专业的基础知识。
考试全部结束后,学院将对文化考试过线的考生,按照专业成绩排队录取。报考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考生,文化成绩与外语小分双双达到录取分数线后,再将文化成绩与专业相加,按总成绩排名录取。
为了增加录取的透明度,专业课加试结束后,学院将公布考生的专业排名,考生可上学校网站查询。

明年实行网上报名

据李刚介绍,戏曲学院2006年将增设音乐学专业,报考的详细信息考生仍要等待明年的招生简章。
2006年,戏曲学院招生、考试的显著变化是全部实行网上报名,2005年11月中旬招生简章公布以后,考生登录中国戏曲学院的网站报名,2006年考生来校专业课加试之前2—3天,到学院进行现场报名确认。考生可报考2个专业志愿,志愿不分先后,如考生都能达到2个专业的录取标准,由招生院系决定哪个专业录取。

报考提示

材料:招生简章在学院网站公布。
学费:除作曲、戏剧影视文学两个专业学费标准为每年8000元外,其他专业都是每年10000元。
课程:中国戏曲学院外语课程只开设英语。

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的戏曲实验学校建立,学校设立京剧科,是我国第一个培养京剧人才的专业学校,田汉出任第一任校长。建校之初,学校将一批新文化工作者和“富连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师溶于一体,并聘请了驰誉海内外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来校授课,形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
1978年学校改制为大学,更名为中国戏曲学院。除京剧表演外,学校逐渐建立了导演 系、戏文系、舞美系、音乐系、艺术教育系,专业设置逐步丰富,但是戏曲特色保持不变。从1995年起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新老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群,已退休的梨园泰斗王金璐、王世续(咚咚锵提示:王世续先生已于2005年10月29日逝世)等仍活跃在教学当中,曹禺、郭汉城、马少波、袁世海、常香玉、红线女、李世济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先后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2004年,李维康作为北京市教委的特聘教授,正式调入学院任教。
55年来,学院培养了近5000戏曲人才,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舞台,形成了戏曲艺术继承、创造与发展的人才群,是支撑当今戏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师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戏曲比赛与交流中的获奖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80名毕业生获得梅花奖。刘秀荣、张春孝、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李光、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李维康、李朝贵、张素英、孟广禄、于魁智、李军、王蓉蓉、江其虎、李宏图、孙丽英、屠洪刚、杨露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师生历年携《霸王别姬》、《赵氏孤儿》、《夜莺》、南戏《张协状元》等传统经典曲目出访英国、德国、法国、瑞典、芬兰、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学院学生每年都有多次出国演出机会,把中华传统文化传到世界各地。

(摘自 《北京考试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