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本是海派京剧最主要的一个特色,可如今创新之风“席卷”京剧舞台,本届京剧节的15台参评剧目和6台展演剧目中相当一部分在创新意识上大做文章,或舞台布景出新,或表现形式出新,或故事内涵出新……就连“京朝派”的根据地北京推出的重头戏《梅兰芳》也被一种叫做“交响剧诗”的全新样式包装起来。在这种大环境下,海派京剧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呢?昨天记者采访了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京剧院的几位圈内人士。
海派京剧概念淡化
出人意料的是几位圈内人士一致认为现在已经很难分清海派和京朝派了。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叶长海教授说,当年北京和上海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出现了特色鲜明的京朝派与海派。而随着地域文化的逐渐融合、人才交流的日益频繁,两种艺术流派也渐渐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北京京剧院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宰相刘罗锅》就直接借用了海派京剧连台本戏的形式,而上海京剧院的几台大戏也吸引了京朝派的大气、厚重、沉稳等特色。故而几位圈内人士认为,如今的京剧舞台只能以戏来论风格,而无法以地域来分京朝派海派。
注重内涵立意出新
创新之风“席圈”京剧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创新传统的上海京剧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呢?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创新有两个范畴,一个是外部表现手段的创新,另一个是戏的内涵的创新。此次上海京剧院参加京剧节的《廉吏于成龙》就刻意在戏的内涵以及这部戏所体现的价值观、审美观上作新的尝试,不是刻意去塑造一个清官的形象,而是去探索于成龙这样一个“天下第一廉吏”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内心困惑、写他的为官之道。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大制作成为一种“时尚”,但单跃进认为相比外部表现形式而言,戏的内容的创新更重要。
创新不能走火入魔
相比较上海京剧院的前一出大戏《贞观盛世》而言,《廉吏于成龙》在舞美、灯光、服装等外在包装上朴素许多,对此单跃进解释说一个戏有一个戏的风格,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为戏的内容服务的,如果一味追求大制作、豪华包装就有些“走火入魔”。现在的年轻观众是在多媒体环境下长大的,对总体视觉听觉欣赏有较高的要求,这无可厚非。但作为戏曲艺术不能舍本求末。如果用豪华时尚的手段来包装一个内容陈旧、观念老化的作品,就称不上创新之作。(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