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贵妃》散场也有近一个月了,仍能听到被谈及的声音。我是亲自去看了演出的,或者有一点发言权。
这出戏被人说到最多的便是它的大投入,当然有许多真正的戏迷对此颇不屑一顾,但海派京剧素来最喜好在机关布景上做文章,商业气息浓重,这也算是其传统。况且上海艺术节自重身份,它把这出戏放在开幕演出的特殊位置,自然也会格外花功夫投入,搞成今天的样子,我们原不必太过惊讶。至于信报不顾事实,将首演最高票价三千元,说成是"一般票价即为三千元"的行为,就更是不应该。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仅就议论颇多,也是制作方最得意的布景而言,这出戏也还的确有精敲细打,不断改进的必要。
布景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过多在壮观华丽方面用力气,与戏剧情节和人物表演却相分裂,缺乏合理联系与必要的融合。我谨举几例,其一:戏中一幅巨大的,绣满白色梨花的透明纱幕先后出现了数次,只在初亮相时获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后便归于平淡。若导演不这样爱显摆,只在马嵬一场使用,以满天梨花飞舞飘落的景象与杨玉环自缢的情节相映,一者浪漫至极一者凄绝哀婉,二者掺拌在一起,带给观众的冲击远非今日可比。花开花落,开时无声落时惊人,其间自有非常之意味,导演不肯讲韬晦之道,而将道具用绝,是为不智。其二,醉酒一折原是一路款款行来,边歌边舞的意境。剧中偏让演员跑到一个高台上去表演,这一下倒是看得真清楚了,可圆形的小台实在局促,毫无回旋余地,令人觉得进退间处处受制,甚而为演员的安全担心,将应有的美妙感觉打得支离破碎。再如赐浴一折,背景为一片暗绿色的深林,杨玉环在绿荫映衬下飘然起舞,倒似乎华清池变作了林中的溪流,贵妃也成了下凡的仙子,岂不怪哉?
剧中的歌队很招人非议,但我的感受还不是那么刺耳。我平时也总听西乐,对歌剧的效果已经习惯,或许这也说明如果能同时接触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可以不那么格格不入,能相安无事呢。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尾段张学津自编的一段唱腔,描写李隆基退位后怀念杨玉环的无限伤情,真可谓词与曲情与声水乳交融,曲折婉转感人肺腑。若说[中国贵妃]上千万的投资真能留下这样一段可长远流传的精彩之作,也是意外的收获。
本贴由刘晨于2001年11月26日19:24:06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