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慮新”之四,筆者摘落了香港邓宛霞的学艺经历和她对京昆的一些見解。论坛上,“云中月”定是位前辈老先生了,筆者愧领先生的赞誉。小集材料,实为互商互讨,对戏曲望有更深刻的了解。自读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深感自己的无知和闭塞。戴维·梭罗说:“嬉戏地生活的儿童,反而更能发现生活的规律和真正的关系,勝过了大人。大人不能有价值地生活,还以为他们是更聪明的,因为他们有经验,这就是说他们时常失败”。因此筆者深感自身的虚心学习,有时比年青人还显得需要和迫切,否则何以去正确认识新潮的环境,而真正得到提高呢!現言歸正传如下: 邓宛霞两三岁就学京戏,四五岁就学钢琴。中学毕业去欧州学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音乐,但始终未忘喜欢的京剧昆曲。她在意大利,见普通大人小孩都能唱歌剧時,心请特别沉重。京剧,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剧,从艺术上讲,京剧能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剧种相媲美,然而在它的故乡,却在走下坡路。当代的中国青年,能隨口哼几段京剧的己很少見了。“我对中国文化是由衷的爱。爱它的美,爱它深含的哲理。我无法抗拒京昆剧的魅力。它有世上无与伦比的美妙曲子,精雕细作的剧本和醉人的表演样式。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探讨这门中国古老艺术”。这是邓宛霞七年前毕业于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时的肺腑之言。她在西欧和港澳举办钢琴演奏会以后,参加香港的〈中国戏曲节〉,演出全本白蛇传。这以后,邓宛霞又拜俞振飞為师,学会〈游园惊梦〉。俞老赞道:“小宛聪明过人,悟性圾高。热爱京昆,愿为之献身,还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作為一个京昆演员,这很重要,很可贵”!为了更好学戏练功,她索性住到上海京剧院,与演员同吃住,同演出。生活是艰苦的。有人说她“傻”,“自讨苦吃”,“杯水車薪无济于事”。邓宛霞毫不在意,“为了弘扬京昆艺术吃苦心甘情愿”。她追求艺术的赤诚之心,感动了俞振飞、魏连芳、張美娟、杜近芳……他们刻意传授,使邓宛霞技艺大进。一九八七年,邓宛霞参加香港艺术节引起轰动,被誉为香港京昆艺坛上的一颗明珠。邓宛霞说:“振兴京昆只有口号还不够,要有具体行动”。她为京昆剧观众锐减而痛心,又为振兴京昆缺乏有力措施而焦虑。两年前,香港京昆艺术协会成立,邓担任主席。一直为弘扬京昆艺术而奔波,向世界传播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固戏曲艺术。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4年7月20日23:25:5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温故慮新”之五
鹧鸪天
童家班。当年江南,何人不知,何人不晓。童芷苓的名字,也曾响徹大江南北。老戏、新戏、时髦戏都演得出色。稍出点格,也不怕人骂。拿現今的词儿,叫改革或创新颇具胆識。童家班中,人材济济。嗣后,童祥苓的“打虎上山”,谁也没有他演得有劲。功底之深,不可小视。与当年演尤二、三姐戏时,扮演贾门中人,色迷迷的模样,判若二人。一晃多少年月,童芷苓先生,在美國寂寂逝去。而童祥苓先生,文革后帮儿子开飯店,谋生之道上,适应那体制改型。日长时久,媒体上也早已失去新闻价值矣!童家颇具创新精神,撰文以念!
杰出艺人童芷苓——前年童芷苓获纽约亚洲协会颁发的《杰出艺人奖》赞扬她平剧艺术的成就。童芷苓当年到上海滩,也是靠勇气和改革闯出天下。熟悉平剧的人大都知道,她靠“劈、纺”二戏,扬名立业,红透半边天。劈是大劈棺,在这出戏里,童做功细腻,身手不凡。在劈棺前庄子回家,与乍見楚王孙那几场耍肩膀,思春的情态和眼神,非常风骚动人。纺是纺棉花。童穿时装旗袍登场,脸部用电影的化妆,唱的是一赶三的二进宫,里面参杂着流行歌曲,梆子,蹦蹦等调,显得怪异新奇、诙谐逗人,充滿趣味性。当时有人骂她“平剧叛徒”!不过,就因为新鲜有趣,配上海人欢喜噱头的胃口,每场“劈、纺”两出戏,竟连唱一个月爆滿不衰。那時有位梅兰芳的高足——言慧珠和童打对台,也毫无招架之力。童芷苓被人称为“四小名旦”十一岁学戏,一直都在午台上。先学荀派,后学梅派,深得荀梅大师真传,然后她集两派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被人誉为“童派”,走红海内外。童芷苓说:平剧是大陆二百多种地方戏中的一种,因为二百多年前在清朝京城形成,所以也叫京戏,经过精研改进,把歌曲、说白、午蹈、武术融于一炉,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戏剧了。最好的电影,连看几场也就不爱看了,但平剧卻是百看不厌,甚至一辈子也看不厌,有時为了一个字的唱腔,或一个小动作,会使人废寝忘食,陷入痴迷境界。更由于派别、师承,演员和天赋的不同,而出現不一样的风格、境界和韵味。这在其他戏剧中绝难体会的。《台湾时报》副总编·张自强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4年7月22日01:17:3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温故慮新”之六 记念许骧夫人(“温故慮新”篇终!)
——可贵的民族自信心“勿以善小而不為”
鹧鸪天
時尚风行的东西,是否真的会长久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前几年,在西方流行过的一些通俗文艺,也在我国流行起来,几何淹盖了本民族的文艺市场。这一切是正常的吗?是“先进”替代了“落后”?是“聪慧”替代了“愚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可以引以为骄傲的东西了吗! 当時,在我们苏州,有一位人士,以她的实际行动,很好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她就是在国外僑居四十余載,年届九旬高龄的美籍华人许骧夫人。这位大半生在西方度过的许骧夫人,其生活方式应该说是完全西化了罢,可是她自从歸根之日起,就痛感国内那种追求外来的,在西方都快淘汰了的东西,竞会如此热中,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实在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現象。为此,这位许骧夫人,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资助沧浪匹区少年宫创办了一个小京班 。
在两年前这么个小京班,是一个和世俗很不和谐的音符。但是它的存在,还是得到了社会上,不少热心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的支持和关怀。远在南京的原苏州市委书记柳林,得悉苏州成立了一个小京班,曾多次写信给苏州文化局原局长钱瑛,对小京班表示支持和赞赏。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小京班登上了戏曲午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两年后的今天,小京班迎来了她的第三个春天。它造成的影响,增强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也相应促進了苏州京剧业余活动的展开。 当然,一个小京班,对于振兴京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民族传统戏曲不景气的当口,许骧夫人的资助,热心于小京班人们所做的努力,他们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进取精神,不正是体現了我们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信心吗!——本文节撰自“苏州市东吴京剧票友社”〈内部通讯〉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创刊号。 ——有关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小京班的介绍,请参阅《中国戏剧》,一九八八年〈第八期〉,票友之家栏:〈轰动苏州的少年宫京剧班〉作者:王玨镛。 ——许骧夫人姓张,上世纪一九零零年生,系庚子赔款的出国留学生。其先生许骧,学基礎医学。夫婦八十年代回大陸,不久,许骧先生故去。许骧夫人在苏州,除资助创办小京班,还对苏州一些大专院校和公益事业作了资助,苏州僑联办一次就得到许骧夫人十萬美元的赞助!许骧夫人于一九九八年逝世,筆者作为其生前友好参加了追悼會。许骧夫人享年九十八岁。筆者撰此小文,以记念许骧夫人逝世六周年纪念! “温故虑新”篇暫作终结!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4年7月22日21:56:3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