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梨园,外表看华美光彩,内中也有纷繁嬗杂。从一个演员的角度来看,梨园内争议最大的人物,莫属钱浩梁。 据说不久前去世的文坛巨匠巴金先生,有一个遗愿,希望建立中国文革博物馆。巴老这一心愿最后能否实现,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多年之后有可能的话,文革博物馆得以成立(但愿不只是‘假如’),那么博物馆里面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最缺少的是文革内部有关的档案?我想不是。如果真有一天建立文革博物馆,政府内部不为人所知的资料,因为随着时间的淡化,政治的开明,终会公布于天下,让后代子孙记住中国历史惨痛的一幕。缺少的是被批斗、被蹂躏的“牛鬼蛇神”们的内心自白?我看也不是,君不见文革后一直到现在,各类传媒场合都能看到经历文革的前辈们痛说家史的场面,这些资料会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那缺少的该是什么呢?是知识分子们深刻反思?不全是。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和杨绛的《干校六记》等著作,活灵活现地记述了那一特殊时代人们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巴金先生晚年的《随想录》,更是一座人类思想史的高峰,完全可以和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的《忏悔录》相媲美。 那缺少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的辛酸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邓小平把它比做“小孩子哭哭啼啼,没有出息。”看来也不全是。另外,叶永烈《陈伯达传》、《江青传》等著作,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文革“另一面”的窗口,因此有关文革“当事人”的侧记不能说是最缺少的。 那里面到底最缺少的什么呢?我想,应该是那些历文革,把生命投入到其中,又与它命运相连,荣辱相戚;同文革有一种特殊的、鲜血凝注的情感的人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中国近代,文革是中国乃至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京剧界有很多艺术名家都经历过特殊的时代。但他们大都以“牛鬼蛇神”的面目出现。这些艺术家在舞台上扮演的是风姿绝代的才子佳人,风流倜傥的帝王将相,或者装扮的是落魄穷生一跃成为头名状元,是从身居要位瞬间沦落为阶下囚的各类角色。但在真实生活当中,能把这些从头到尾全面饰演过来的。在京剧界,唯有钱浩梁。 我以为,如果钱浩梁先生能在平湖秋月的心态中道出昔日的流年岁影,粉墨春秋,道出他所经历的人生历事,将此真实记录下来,说出愿意说出的话,口述历史也罢,写下回忆录百年之后有机会发表也罢,那他将是历史的功臣。 岁月荏苒,逝水东流,钱浩梁的经历不光是文革时期平常百姓的懵懂和一般京剧演员的起起落落,不光是文革身居高位和文革后的阶下囚生涯。他的历程是一个人在天堂、地狱、人间游走的活生生的实例,是文革的缩影。季羡林先生对于文革的认识和反思方面这样说过:“这样做,他们可以说是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只会得到褒扬,不会受到谴责。” 除去以上的政治因素以外,我还以为,钱浩梁先生应该把他身上的艺术传给后人。在观众心中,梨园内外,真正得李派衣钵者,钱浩梁是最重要的人之一。如今,尽管有一些演员只学过李派一两出戏,就说师承了李派,攀李派为荣,但那都好比东施效颦,实功差之谬矣。钱浩梁是当今真正当之无愧的李派传人,是一位文武不挡,唱念俱佳且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钱浩梁的艺术现在不能说是独步梨园,也可以说像他这样的扛鼎人物是越来越少了。 钱浩梁先生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与京剧艺术混在一起,应该再多教一些学生,以自己的能力光大李派。也不妄为一代京剧俊才,不辜负少春先生和钱浩梁自己一生钟爱的京剧艺术。 除此之外,就一个历尽沧桑的人而言,我还很佩服钱浩梁先生两点:一是他的精神毅力,二是他的患难亲情。 文革当中,钱浩梁从一个普通京剧演员,轻飘直上重霄九,做到了文化部副部长的高位。有人说文革中钱浩梁春风得意,长袖善舞,有人说他由于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因素,后人会给钱浩梁一个合适的定位,我们就此先不作深层探讨。 我想说的是,文革瓦解,江河复色,钱浩梁飞舟直下,从云端落到了潭底。坐了几年监狱之后,据说是爱好艺术的高占祥惜才,将其安排到河北省艺术学校教书。钱浩梁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高峰深涧,他的生活也应该是谨言慎行,小心翼翼的吧?钱浩梁深知自己是一个演员,他并没有放弃专业。当政治氛围稍微宽松的时候,钱浩梁便登台演出,把一身绝技献给广大观众。毕竟,一个京剧演员的荣耀,是在舞台上,而不是在意识形态里。我想那时钱浩梁先生定是“久在樊笼里,归得返自由”的心情意态吧。 在钱浩梁艺术之路越走越宽的时候,一次演出时中风倒台。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就好比是判了一个演员的“无期”。但钱浩梁最终站了起来,并且重新返回到京剧舞台。钱浩梁在生活方面确实称得上是一条汉子,短短人生路的众多磨难,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讲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文革期间自杀的人固然不少,但活下来的人更多。选择自杀道路的人,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批斗凌辱,主要是的原因大多是家庭内部也开始完全势不两立,在生活没有了任何的希望之下,终于选择了自我了结的绝路。我们这里只先借用后半句,钱浩梁光彩之后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革中钱浩梁的家庭情况究竟是人淡似菊,还是骄阳似火,我们不得而知。文革之后钱浩梁经历的一次次的生活大难,倒是众多戏迷都了解的。钱浩梁先骨折后中风,妻子曲素英患病得癌,种种的身体磨难加上精神的压力,钱家的境况与社会蓬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上天的安排,其中滋味,如鱼饮水,只有他个人知道了。 我个人认为,只从生活方面讲,最为可贵的是钱浩梁的家庭并没有因为“大难临头各自飞”,反而夫妻仍旧是同林鸟。钱浩梁因政治上的迷茫而远行,以一个京剧演员的身份参与了文革闹剧。他又以炎黄子孙的角色,演奏出一段琴瑟合鸣的传统乐章。钱浩梁经历是两面镜子,一面反映出历史的暗角,另一面照射出中国传统家庭的宁馨。 老年戏迷在欣赏京剧时,不要忘记京剧行里还有一个文武不挡,唱念俱佳的钱浩梁。年轻戏迷欣赏京剧时,最好能知道京剧里的样板戏,它仍是文革的活化石。 因为我们不应该忘记身怀绝技的钱浩梁,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忘记文革。
本贴由文化沙漠于2005年11月16日06:19:5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