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7年前,李瑞环同志倡导的京剧音配像开始运作。前时,已经完成312出名剧的配像。如今参与人员正热情高涨、热火朝天地积极配制,胜利在望。不过李瑞环同志也曾表示:这次所说的“夺取全面胜利”,并不是说京剧音配像到此为止;此后在进行评剧、曲艺,以至其他戏曲剧种音配像的同时,也并不放弃京剧的配像。当找到合于配像的录音资料时,还要继续配制,尽量争取为后人留下更多的艺术资料,使之流传。既不负前辈名家创成的心血,又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今后繁荣。
近些年,提起“音配像”,戏曲工作者、研究者、爱好者,都异口同声地说:“这项工程对于戏曲艺术的广泛流传功莫大焉;这是劳于一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正值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之际,大家普遍认为这项“音配像”工程,是在《讲话》精神影响下的成果,她与新中国建立后的诸多有利于戏曲发展的举措一脉相承。1952年,毛主席题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鉴于传统名剧必须复演,又依据这一方针提出“发掘传统,抢救遗产”的措施,以使传统名剧广为流传,从而一大批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戏重获生机。
为了让配出的像与原录音名家风貌接近,李瑞环同志提出:最好以原录音者的传人、子女或弟子担任配像。于是就有了梅兰芳、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几位的子女或得意弟子为老人配像的做法。但是尚小云先生的音,一时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像人。后来吴素秋对张君秋说:“最近我看了咱们小师妹孙明珠演的《战金山》和《出塞》,很有老师的风貌。马少波同志还为此即兴赋诗,有"重见绮霞(即尚先生)风采美"之句。你看看她的录像吧!”张君秋从陕西把孙明珠邀来为尚先生配像。李瑞环看过孙明珠配的像后,非常高兴地说:“这回可找对人啦!”为了给荀慧生先生早年录音的《得意缘》、《花田错》等戏配像,物色到被荀先生称为“学我的艺术没走样儿”的早年弟子李薇华,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广大戏曲爱好者普遍认为观看“音配像”,给人以视觉感受,看着更亲切,兴趣更浓;戏曲工作者和票友们更是觉得从中了解到舞台调度和角色的身段、手势,可以代替传授技艺的老师;研究者则以从中获取唱、念、做、武(舞)全面的艺术资料。这可谓“三全其美”。但是不少人也提出了美中之不足,那便是:面儿还不够广,有些名家的名剧还没有配出来。这对配像工作者来说,是遇到一定的困难:或是由于缺乏能够配像的录音,或是找不到适合的配像人选。为此,李瑞环同志曾亲自与京剧艺术家赵燕侠通电话,并派专人与她磋商,要求提供胜任为她配像的人。告诉她:“您不仅在唱、念方面有独到处,被人赞为字字入耳,不看字幕也能听明白;在表演方面也有自己的风格,体现生活气息浓郁,给观众以亲切感。您的影像应该呈现观众面前,留下长久的宝贵资料。”赵燕侠已让爱女张雏燕担当配像任务。张雏燕前些年在舞台上演她母亲的戏,已为观众首肯;近年疏于舞台,配像前赵燕侠又为爱女加工身段,要求一定得从形体上、脸上、眼睛里把感情表达出来。赵燕侠的《碧波仙子》正在抢配之中。
(摘自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