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翁老先生把一位当年世俗流言颇多的京剧名角写成功了,那就是金少山先生。在笔者看来,这是文人写演员写得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翁先生那篇《十全大净金少山》,以及翁先生在他的《翁偶虹编剧生涯》中与金少山先生的相知,对金少山的中肯表述,很让人反思到,人们应该怎样好心地看待和理解一个人,并且忠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翁先生评判的得当,不只是因为翁先生是大家手笔,也不只是翁先生褒贬得当,而是翁先生用自已一颗真诚的心,去分析复杂的社会和人生,给人以信服和理解。
翁先生写金少山,突出的是金少山的艺术,对于金少山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也如终环绕金少山的演艺生涯紧紧相连,翁先生没有任意拨高或者贬低一位名演员,翁先生既写得有血有肉,又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个艺人,在那个年代的生活特性,翁先生写得既平凡又真切。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在那个时代,尽管无有什么头衔封赠给翁先生,可在笔者看来,翁先生比尔今那一个大师、艺术家要强得多得多,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笔者在此不想奢谈翁先生笔下的金少山,而是想到而今人们在把梅兰芳先生往云端里送的时候,恰让我有心先俯视了九泉下的金少山先生。
笔者发现翁先生著作撰文,少见有关梅先生专著、专论,兴许各处一方水土,梅在彼岸,够不着,拿句苏白念来叫做“勿搭界”。翁先生与梅先生也时打照面,相敬似宾。翁先生文中偶尔提及梅先生,相当客气。纵然当年“梅程对峙”,彼此演戏谋生,皆以高水准上演剧目,无有磨擦,太太平平。
倒是票界因各有所爱,偶听见程派票友执于某点,对梅派戏略有微词,而也只限于戏。这是老一辈票界不争的事实,而今日也早已烟消云散也。
梅兰芳先生的成名很早很早,被世界知道得也是很早很早。应该说年青一代是不会误解为:似乎是改革开放后才发现了梅兰芳;是时下编了几本未必算成功的大制作才发掘了梅兰芳;是那些时尚的大导们的天才努力才拯救了梅兰芳。总起来说,怕不是梅兰芳需要“而今”,而是“而今”实在太需要梅兰芳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人们不是忠实于原著,原戏曲名角真实的原貌,演员在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场景,而只是刻意去粉饰乃至拨高时,那么其人其事就难免会失真,乃至走入旁门左道。在而今编绘的表述梅先生的戏曲、电视剧诸类剧目中,笔者似乎看到了其中的端倪,也正因为此,所以媒体对并未着力认真之作的浮夸吹捧,取不到真正的轰动,产生强力的效应,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梅先生既演戏于后时代的冠冕堂皇的礼堂;梅先生也曾演出于上海闻人杜月笙的堂会。梅先生本身是一个具体的人,梅先生本身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京剧演员,梅先生的戏水准也有高下,梅先生的观念时人也有褒贬,笔者无法认同时尚对梅先生的本身作过多的揣摩,而当人们拿出京剧界压轴的,最好的名角,乃至最佳的“戏曲材料”,进行“渲染和剪裁”的时候,预期的效果竟让人大失所望时,那么所产生的结果是弘扬,还是压抑,就只有天晓得了。
时人要还梅兰芳先生本身面目,又要改造戏曲,让戏曲合乎“常规格局”,诸不知戏曲和话剧是不一样的,戏曲的剧情也有冲突,也有高潮。比如《四郎探母》中之“见娘”一折,公主与母后的争斗,一波又一波,乃至到最后将娃儿掷给了太后。但是,戏曲的情节与话剧比就力薄得多,也由此戏曲特别是京剧,可以存在大量的“无头无尾”的折子戏,被观众认可和喜爱,这在话剧是不可思议的。也因此尔今的新编剧,连起了头尾,剧情虽是周全,还是让人落下个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综上所述,假使翁先生和梅先生都健在,任由翁先生来与梅先生合作,相信翁先生绝不会、梅先生绝不愿,编一本梅先生演戏经历的演梅先生的戏的戏剧剧目来!
说实在,尔今有些事,就是如此让人弄不明白。民族是人民繁衍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艺术是人民成就的,梅先生所创造的艺术成就,是如此美好!那就请让梅先生多留给我们一点美丽的暇想吧,这才是本民族大众所需求!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5年6月30日01:04:3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