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到60岁,赵景勃半个世纪没有离开过中国戏曲学院。
忆当年,赵景勃感慨颇多:“过去整个学习风气热烈极了,像干革命一样。下完课后学生们都要练私功。因为教室少、毯子少,一下课就是百米冲刺的景观,常常人未到,靴子、长枪先掷到了毯子上占住位置……”
因为家在外地,赵景勃上学时几乎没有休息日,渐渐形成了习惯。甚至到如今他依然是这样“年三十儿没什么事干都不成。”
赵景勃评价自己:传统但决不保守。
“曾经努力搞一些能够和前沿接轨的,能够表现学校艺术追求的作品。《杜十娘》融进了很多创造,不是原来的样子,反响不错,被纳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研究和创作大大激发了学校师生的创造激情。“过去搞一个创作,写一本书很难,重实践,不重写作,人们戏谑我们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在,你不让老师们搞创作,报不上课题立项,老师们都很急。”
“我想这辈子也就交给学校了。”赵景勃笑着。
清新、规范、创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赵景勃回忆说,中国戏曲学校孕育了一大批舞台新秀,创造出《白蛇传》、《对花枪》、《穆桂英挂帅》等优秀作品,即使现在的科班也很难达到那样一个数量和规模。
“当时以史若虚校长为首特别强调中国戏曲学院风格。”赵景勃总结:清新的风格,规范的基础,创新的精神这三条,学校的每一个人才都不同程度地具备。
“这不是中国戏曲学校的。”对于技术的规格化,赵景勃用史若虚校长的话道出了中国戏校规范的教学:“拿书挡着脸,仅仅看脚,看他们跑圆场,我知道这里面有几个不是学校的人。”
“清新健康是大家都在自觉塑造的中国戏曲学校未来京剧人的新风尚。小丑克服油气,旦角克服娇气,老生克服暮气,花脸克服野气。”
“前三届学生留了一批,建了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重要任务有三:一是示范演出;二是培养教师;三是为学校提供教材。这个实验剧团几乎无戏不改。所谓改就是弃糟粕取精华,体现了边继承边创新。”
“先上马,后备鞍”
“1978年学校升格为大学。但对于戏曲怎么办高等教育?不清楚。”
赵景勃说:“现在看来,当时按门类进行专业设置的思想还是比较正确的。先后设计了戏文系、导演系、表演系、音乐系、舞台美术系,奠定了基本框架。”师资不足怎么办?“或自我培养,或现在的教师转向,或外调专业人才。”赵景勃回忆道:“学科建设是一个边教边学的摸索阶段,大有先上马后备鞍的感觉。缺什么就去备什么。”
除了经费之难,由于与高考制度存在诸多不协调,中国戏曲学院的招生并不顺畅。“一个系一次仅能招收十几个学生,排不上戏,学生无法实践。”而且由于教育系统和文艺系统的职称评定存在差异,教师待遇又低,出现“剧团一招手,教师马上走”的师资流失困局。
大的转机发生在1996年。“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建议,一些演员虽有名气了,但还需要强力充电,能不能办一个京剧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就此成立了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中国戏曲学院吸引了一批国宝级专家为他们授课,学习艺术,提高文化理论。“这个班是把全国的目光聚焦过来,共同关心,推出一代新人。”
1996年文化部推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工程,中国戏曲学院承担了戏曲卷,出了十二本戏曲教材。“应该说大部分具有首创性质,对于戏曲向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理论教育的一个台阶。”
“学院不大,颇具特色,国家很重视。我们要把艺术特色和普通教育的共性结合起来,促使学校进一步向普通大学的规范化靠拢。”
创作和科研两翼引领教学主体
对于近日召开的全国京剧学术研讨会,赵景勃坦称:“我们希望打出一个旗帜,挑起京剧学学科建设。”
“我们准备搭建这么一个平台,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一是让专家展示成果,开论坛,重要的引进课堂,出版;二是主体设计,逐层探讨京剧学究竟涵盖什么内容;三是盘点学术家底;四是以课题凝聚队伍,有条件干什么我们就先干什么;五是用京剧学促进学校的软件建设。京剧学作为学科制高点会影响任何一个专业系的课程改革,包括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手段、方法的更新。
最终形成一个很好的形式:用创作和科研为两翼引领教学主体。”
“京剧学建立要有一个戏曲的表演教育体系、完善理论体系和清晰的层次界定,中专、本科、研究生各教什么。现在体系没有形成,自己教自己的,个性的东西太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招生困难。要努力建立一个成熟的戏曲高等教育,现在还只是初级阶段。”
“前沿有问题我们就会有问题”
谈起困惑,赵景勃直言:“戏曲目前的市场状况对学校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前沿阵地有问题我们就会有问题。现在各院团都在改革,人员严重压缩,我们这儿批量生产,他那儿抽筋使用。供大于求矛盾很大。目前来讲,学校也做出了积极的应对。首先是拓宽平台,使学生有能力根据社会的需要重组知识,另行择业。”
“一部分人能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上,一部分人是到不了的。学校通过有特色的教育或者有特色的专业,最后给他们独特的知识结构,他们可以在需要时进行知识的转移或重组,发挥出新的特色。现在来讲,学生的就业分布非常广泛,传媒、文化机关,影视,群众文化等很多。”
赵景勃表示,下一阶段的教学将通过选修课为学生的专业分流和扩展人文教育服务。
“另外,学院还将考虑开展戏曲艺术的社会教育问题。在多元化竞争的态势下,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现在的年轻人什么快就接受什么。但是根儿要守住。戏曲艺术是一个审美的培训,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大众艺术、通俗艺术,当他们不来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在保持原汁原味、保持精华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加入为他们所喜欢的因素。”
(摘自 《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