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大人们把“京剧”叫“大戏”,“看戏”叫“听戏”,“戏迷”叫“票友”,“戏院”叫“戏园子”。我的记忆中,家乡大连的两个老戏园子,一个叫宏济大舞台,父亲说那是20世纪三十年代建起的,挺红火的,镜框式舞台,还有包厢,五十年代时改为评剧院,后来又叫人民剧场。另一个叫福兴大戏院,也是三十年代修建的,后来改名大众剧场。戏园子开业时,著名的京剧演员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扬“打炮”三日,演出《长坂坡》等戏。父亲喜欢看古装戏,还会说戏,一口气讲出“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的代表戏目和戏中故事,有时哼上几句,还挺有味儿。解放初期,我家生活拮据,父亲在离福兴大戏院隔着两条街的博爱旧货市场摆地摊。有时放学后,我便跑到父亲的地摊,跟着父亲到小吃摊上吃烤鱿鱼串,咸鱼饼子,煎饼,喝豆腐脑,令我最高兴的是跟着父亲去“露天戏台”,看民间艺人唱戏,往往是一阵“咚咚锵锵”,布幔一挑,穿长袍马褂的人拉二胡,穿戏装的人开唱,围观者不时爆发掌声。
我最早接触老戏园子,是读初中时,有一天,我放学刚回家,母亲就高兴地告诉我,父亲买到了几张票要领我去看戏。我穿着母亲为我准备好的新衣,跟着父亲到已改名为大众剧场的戏园看戏。大众剧场,坐北向南,门前一块牌子上的大红纸上写着:今日公演《三岔口》和《全本武家坡》,还写着主演的名字。我第一次走进戏园子,感到一切都新奇,戏院里有跑堂的、卖茶卖香烟卖黑白瓜子和盐炒小花生的,还有一个绝活儿,叫“扔热手巾把”,跑堂的将热手巾从空中抛向观众,扔的一刹那口中喊:“手巾把来喽!”扔得挺准的。老戏园里分厅座、楼座,我们的座位是在二楼的散座位上。过了一会儿,锣鼓响起,接着是二胡等拉起,继而布幔拉开,开始是垫戏《挑滑车》,而后是《全本武家坡》。三个多小时的戏,赢得一阵阵喝彩。后来,父亲又带我去看过几次,每次都给我说戏,讲京剧的流派、京剧剧目。
岁月如梭。如今,现代文明的进步,老戏园子早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影视戏院,但淳厚的老戏院使我欣赏到了京剧,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知识,留下了美好回忆。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